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历史事件  > 详细页面

彝海结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 2021年04月15日 阅读量: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革命武装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气壮山河的战略大转移,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军主力的追堵拦截。为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红军决定借道彝族聚居区,迅速抢渡大渡河。然而,穿过彝族聚居区并不容易。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聚居在四川冕宁大凉山一带的彝族同胞,对山外的人有很深的猜忌和敌视。

  红军组建了由刘伯承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的红军先遣队,在队伍中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一路上,他们解救被关押的穷苦同胞,并向沿途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红军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当地彝族头人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彝家海子边见面会谈。刘伯承向小叶丹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以及主张彝汉平等的民族政策。深受感动的小叶丹表示愿与刘伯承结为弟兄。两人歃血为盟,并商讨成立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其后,他们将红军一站一站安全送出彝族聚居地,为红军强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

  彝海结盟的故事,是长征途中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缩影。红军长征跨越从南方到北方的十几个省份,经过了苗、瑶、侗、彝、布依、壮、土家、羌、仡佬、藏、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民族工作和长征命运乃至革命前途息息相关,从党中央到红军部队每个指战员,都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模范遵守群众纪律。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如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都得以很好地实践,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各族人民也都把红军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从各方面给予热情支援和帮助,主动为红军筹粮、运粮、当向导、护理伤病员。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加入红军队伍,为革命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

  各民族同胞对红军长征的支持,是红军胜利的重要保障。同时,长征也使各民族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才能消除民族间的对立和隔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中国民族报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