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从维吾尔族历史看中国西部人种变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圣发 2018年12月11日 阅读量:

  在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中,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是白种人。蒙古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都是黄种人。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都是黄、白混合类的人种。维吾尔族是相对较大的一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发展中,可以看出中国西部人种的变化与发展。“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阔地区的丁零。也即“狄历”“敕勒”。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公元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这是“Uyνur”(维吾尔)这个族称的首次汉译。

  此书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氏即维吾尔。据此可知,维吾尔最初是属于高车这个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氏族。后来它逐渐发展和强大,融合了与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据《魏书》(卷103)记载,大量的铁勒和高车人公元5世纪以后已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公元605—616年(隋大业中)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公元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诸部,将各部首领好几百人杀掉。铁勒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这一史实表明,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一部分铁勒部属联合起来脱离了西突厥的统治,将自己的联合体名称定为“回纥”。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回纥可汗磨延啜(公元747—759年)的记功碑建于公元759年前后,碑文用突厥如尼文镌刻,碑文记载着维吾尔族先民对本民族的称谓Uyνur(汉译“维吾尔”)。在另一块关于同一个回纥可汗的碑文(即发现于蒙古国的“铁尔浑碑”)以及苏吉碑中,也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记载。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除了这些以外,其它的译写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

  维吾尔族族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中外史书有多种记载和诠释:其一,认为“维吾尔”具有“联合”、“结合”“同盟”之义。其二,认为“维吾尔”具有“依附”、“粘结”或“凝结”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维吾尔”又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

  关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远在13—14世纪时即在维吾尔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之一是他们把自己的族源与神话人物乌古斯可汗联系在一起。此传说还流传于突厥语系其他民族和古代蒙古部落中。这一传说以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这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史诗称乌古斯原来是一位极其勇敢、强壮的人物。成人后与神女结婚,生下了坤汗(太阳汗)、爱汗(月亮汗)、余勒都思汗(星星汗)、阔克汗(大汗)、塔格汗(山汗)、鼎格思汗(海洋汗)等六个儿子。后来,乌古斯可汗征服许多部落,成为各部落的首领。研究者证明,“维吾尔”和“乌古斯”是两个密切相联的概念。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世纪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回纥人曾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744-840年)。汗国瓦解后,人民分三支西迁。西迁后一部分回鹘人曾以吐鲁番为中心,联合当地操焉耆龟兹语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国。以后又融进了古代中亚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韦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

  9~12世纪,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游牧经济逐步转为农业经济。天山南北的绿州上人口稠密、商业发达。12世纪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维吾尔族代信奉的萨满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祅教、佛教等宗教。伊斯兰教化推动了维吾尔族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从12世纪起维吾尔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契丹人建立的西辽政权控制。

  13世纪,蒙古兴起,取代了西辽的统治,维吾尔族人民又归蒙古察合台及其后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统辖。15世纪在塔里木南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叶尔羌汗国"。17世纪下半叶,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实权。18世纪中,清朝为统一全国,派大军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又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扎萨克制和伯克制,兴办屯垦、发展商贸、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维吾尔族社会因而有了较大发展。1884年维吾尔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正式成为清朝的行省。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其实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许多民族一样,曾经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维吾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人(后称回鹘人)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即通常所说的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维吾尔族。

  国内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在人种特点上,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吾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叫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

  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吾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优势。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以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

  三、还有一部分为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海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

  相关学者们对新疆洛浦县桑普拉墓地距今约两千年的一号丛葬墓两具头骨进行了头骨复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复原像容貌具有颜面长、面部强烈突出、狭长而高耸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种常有的形态特征。

  这些和现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人的特征相比较,对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方面的密切关系可得到某种启示,反映了古代白色人种东扩对黄色人种的影响。

  

资料来源:华夏地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