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满族总人口为1038.7万人(2010年),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区。
云南省有满族1.349万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昆明、曲靖、大理、个旧、保山等地。除保山市部分满族村落从事农业外,其余大部分在企业及文教科研等部门工作。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现代满族通用汉语汉文。
风俗文化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直到今天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为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有菜点100余道,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
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满族先民形成了极富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如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这些习俗与其受到汉文化影响有关,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满族春节吃饺子、吃“萨其玛”,满族的端午节不是祭祀屈原而是为了健身祛病等等。
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
满族有相当数量的著作传世。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科学技术与医疗卫生方面,满族还有相当数量的著作与成果。满族的外科医学接骨,八旗中称之为“揣搬”。在西医的石膏绷带流行之前,在北京一直占主导地位。各地驻防旗人中也有不少的医疗世家。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