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建筑 > 特色建筑  > 详细页面

中国乡土建筑的十六个特点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刘军瑞  2018年07月30日 阅读量:

  有很多学者也把乡土建筑称为“风土建筑”,认为它们和遵从法式等级、规格并由役匠所营造的“官式建筑”系两种大类,前者是后者的源泉和基础,多还“活”在今日的风土生活形态中。

  虽然“风土建筑”和“乡土建筑”的内涵和外延几乎完全一致,但在传统农耕背景的思想体系下,可能称为“乡土建筑”更为适当。

  这不仅是因为,“乡土”本身很符合传统中国“以农为本”的现状,也是中外以往学者们约定俗成、易于理解的称呼。更是因为在中国的古代,“乡”与“城”,“民”与“官”是互为对应的阶层和形态,他们又相互能够转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大多数古人的人生梦想。

  官式建筑对应的形态应为民间建筑。“智慧在民间”,而乡土建筑一词更易广义范围被理解和接受。特别是费孝通先生大作“乡土中国”之后,“乡土建筑”更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学科用词了。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土建筑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者群体,曾一度以“民居”作为关键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有学者提出要从营造的主体出发,通过主体(营造工匠和建筑的主人)来认识客体(乡土建筑),主张将人、法、物结合起来做整体研究。

  我们认为,单从非自主性的角度出发,涉及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固然是乡土建筑生存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以客家民居为例,古代汀州、赣州和梅州为核心的三处代表性区域,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也就是说,相同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不同的乡土建筑类型。另一方面,从行为的主体即人的角度,更能决定乡土建筑的选择性。比如南方汉族,其沿承数久的所谓汉族古风,就是明证,因为这些乡土建筑的风格并不随时代改变而发生大的质变。

2

  乡土建筑遗产是由古代宗族制度下的士大夫、商人和地主为主导的乡绅阶层和百姓共同参与创造的。乡土建筑的智慧可为当前的城乡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及乡村复兴等重大命题有借鉴价值。

  中国乡土建筑智慧大抵有十六个特点:

  1. 大道为公——公权与私权的使用和利用。

  1)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

  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认为:清政府将许多形式的地方管理交到士大夫、富商大贾、地主等人群组成的士绅阶层手中,包括地方性的市政工程、慈善救济、地方治安,以及基础教育,形成皇帝和乡绅阶层共治的政治格局。乡绅阶层的大型厅堂、祠堂、寺庙等建设,如同政府的公共工程或皇家建筑一样,有利于社会稳定。

  例如,焦作寨卜昌王家宅院修建持续逾百年,在聚落内部有工匠专门的居住区域,工种齐全,后来这些匠人也成为了寨卜昌的居民。

  祠堂、寺庙、书院、寺观等是复合多种功能的公共建筑,占地较大,是传统社会中宗教活动、社会交往的场所,也可为旅人提供简单的食宿。宅院大门入口的门斗,可以供行人遮阳避雨;街道上的戏台可举行各种表演活动。

  浙西地区存在大量的供路人休息茶亭和路亭,四川省传统民居中的宽达二米的跑马廊,广东的骑楼等都有切实的公共性。

  2)弱势群体的关注

  传统的弱势群体有鳏寡孤独、乞丐、老弱病残、游僧、流民等。乡土聚落里宗祠、寺庙规模较大且有田产或其他收入作为基金,也可作为扶危济困、赈灾、接待的场所。

  比如,山西祁县乔家就是因为赈济灾荒而收到乡亲称赞和政府嘉奖。再比如,浙江衢州峡口镇周王庙。当地民众为客死他乡的外乡人购买了山场,作为义冢,配套建立了周王庙,并约定该庙主持有料理客死异乡的人后事的责任。

  2. 中庸适度——资源使用的适度理念

  在传统社会中,富人和穷人往往都是少数,一般家庭占大多数。但是由于历史变迁和各种事件的影响,加之建筑本身质量高低,质量越差的建筑会越早退出历史舞台,留下来质量相对较好的建筑。

  1)基址和侧样

  从乡土建筑的地盘规模来看,有大、中、小三类。大型供整个家族居住,高堂大屋,有家族集权的强烈色彩;中型,是居住的基本模式,数量较多;小型质量差,为穷人所住。

  从构架形式上看,适合小料硬山承檩式构架、穿斗式构架占大多数。另有适合大料的抬梁式构架,适合公共建筑、大型民居的厅堂等类型。

  2)材料和构造

  主家可以根据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构造。就墙体来说,有砖墙、石墙、土坯墙、夯土墙、土砖混合墙、砖石混合墙等多种类型。材料本身价格差异很大,施工难度和经费差别也明显。

  例如:福建邵武金坑古村为例。墙体一般为底部为石材(墙基内部为大石头,墙基表面外部用2.5~3mm的卵石饰面,经济条件越弱,用的石头大小差异越大。)高度约450mm,其上有300mm左右的实砌砖墙,再上富户用外墙内墙都用空斗砖墙,一般户用夯土墙。

  3. 永续利用——环境保护和材料利用准则

  1)循环利用

  历史上新建立王朝的统治阶级出于破前朝“龙脉”的思想,将前朝的宫殿建筑拆除或重建,但仅限于皇家建筑,地方上并不效仿,对于书院建筑、寺庙、道观等建筑影响更小。

  大量的民间建筑,居住者并不介意以前是谁居住使用的,更重视的是建筑本身的质量。

  大量民间文书——分家书、卖屋契、执照等资料的文献研究也证实此论。例如孔庙建筑。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到孔庙去拜祭孔子,册封孔子后人,甚至成了统治者政权合法性的证明之一。

  2)择材选料

  乡土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石、土、砖、木等)均来自于大自然,使用后均可自然降解。

  黄土高原的土壤属于湿陷性黄土,可塑性强,保温隔热效果明显。既能做夯土墙、制土坯或者烧砖,还可以作为砂浆中主要的掺合料。木材有松木、榆木、枣木、杨木、杉木等。木匠根据不同木料的癖性,决定它们使用的位置。

  山区石材丰富区域甚至有石材为主导的石板岩建筑,建筑的石雕工艺也相对发达。平原地区石材使用较少,仅仅作为墙基、门枕石、台阶等。

  林区有仅使用木材的干栏式建筑。

  4. 人神共居——居住建筑中“宅祠合一”现象

  上古时“人异而为神”,只要和常人不同,都可为神,表达了古人哲学思想。通过人的敬畏之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历史、自然的敬畏是中国乡土建筑的重要特点。

  在营造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仪式都是为了处理和各种神煞的关系,趋吉避凶。在山地有山神庙、平原有土地庙。常常使用各种宗教图腾、历史人物、泰山石敢当来镇宅辟邪。供奉不同的神祇是划分不同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泛江南地域民居广泛存在的厅堂建筑,正厅具有议事和祭祀祖先的作用。以羌族为例:住宅内部有灶神、角神、白石神、中柱神等多种神祇。

  5. 象天法地——营造布局中向大自然学习

  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认为天地人三者是有对应的关系。北辰、三垣、四象为主干的天上诸神体系的形成以及象天法地意匠、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模式,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巨大。

  济源济渎庙是祭祀济水的建筑群,围墙是“北圆南方”,意为天圆地方;灵渊阁的前方的栏杆样式也是上端是圆的,从竖向上对天接地,表达天圆地方的概念。

  浙江金华俞源村系明朝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村口设有直径320米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

  6.仿生象物——营造形态中取意自然

  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认为:仿生象物的思想根源是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风水思想,方式有四:“一是法人的意匠;二是仿生法动物的意匠,如凤凰、龟、蛇、虎等;三是仿生法植物的意匠,如葫芦、梅花、莲花等;四是象物的意匠,即象非生物的,如琵琶形、船形、钟形、八卦形等。” 其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乡土建筑格局、建筑装饰、雕刻等方面。

  吐蕃时期,人们认为藏区的地形认为是一个丰腴魔女,为了镇住魔女,在各个重要关节上建了上百座寺庙。

  辉市小店河村布局从远处看像一头巨龟,头部指向沧河,做探水状。取意乌龟长寿且坚固。

  7. 汇粹景观——实体与理想,生活与祝福

  “龙”、“凤”、“麒麟”分别是集中了多种动物特征创造出来的。汇粹景观表现在是在乡土建筑中融合传统美学、哲学、儒、道、释的“集美”做法。

  在浙闽的许多国家级的传统村落同一个村落中,土地庙、山神庙、胡公殿、关帝庙、文昌阁(或魁星阁)、龙王庙、五圣庙、仙姑庙,多个景点,无论是佛、是道、是儒大家互不干涉。

  汇粹景观的思维对于提炼升华乡土建筑特色,丰富乡土建筑的旅游内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深入挖掘乡土建筑的建筑遗产、手工艺、特色餐饮、历史名人、特色地貌、民俗表演等多方面的信息,并落实在乡土建筑的各类空间中。

  另一种方式是在乡土建筑重要建筑修缮的过程中引入各类文化活动,亦可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各种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

  8. 家国同构——营造布局中的中国特有情结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安阳马氏庄园和北京城进行对比。从功能上来看,都城有都城级别的祭祀及其建筑,如天坛、地坛、社稷坛等,地方有地方级别的祭祀及建筑如土地庙、地方神等;都城有太庙,乡土建筑有家庙;都城太学,家有私塾。在军事方面,都城有城墙和护城河;乡土建筑里有寨墙和寨河。每栋建筑都是尽可能少的对外开窗,高墙厚壁是特色。

  中山大学吴逸飞博士认为:“国”即由若干个“家”整合而成 ,国即是家;而“家”、“族”则依“国”之原则构成,家国一体,直通“天下”。“取忠臣于孝子之家”是唐朝之前的取士策略。

  9. 匠人精神——物勒工名,精益求精,后世流芳

  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细琢,追求更完美的理念。

  1) 时间保证

  中国有古语:“慢工出细活”。例如浙江义乌黄山八面厅、马上桥“一经堂”、务本堂等,木雕以吉祥福禄、瑞兽、花木、以及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名人字画、戏曲等故事为题材的牛腿、琴枋、刊头、门窗隔扇等的雕刻用工均在百工以上,故称为,“百工牛腿”、“百工窗”。

  2)竞争机制

  在乡土建筑中的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例如:粘土砖作为一种小型的砌块,砌筑时,出于结构和构造合理性考虑,需要错缝搭接。但在焦作地区广泛存在外墙山墙和檐墙相互独立,接缝为通缝的做法。根据笔者的口述史调查,此做法就是为了便于分工,两组工匠分工竞赛。

  根据台湾学者李乾朗研究,此种做法属于对场营造。通常是一座传统古建筑由两组匠师合作完成。通常以中轴线划分左右两边,分别由两组匠师施工,建筑物的高低宽窄相同,但细部却各异其趣。这种做法在泛江南地域,包括台湾地区普遍存在。

  3)口碑

  官式建筑的百工考核主要有匠籍制度、行业制度、技术制度、考核制度等组成。但广大的乡土建筑形式差异甚大,且多数公共建筑是服务大众,不以盈利为目的。倡导者、出资者、出工者、匠师的姓名都记录在功德碑及相关的文案上,形成口碑。这一做法尤其值得当前的建筑市场借鉴。

  比如:桥和凉亭等多由村民主动赞助梁柱砖瓦或出劳务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慈善精神建造的。赞助梁、柱、桁等大构件的,往往会把赞助人的名字刻在其上,以示表彰。

  10. 互助相望——农耕经济下的合作与竞争

  1)阶层流动

  乡绅阶层社会地位不仅是通过世袭传承的,而是要靠自身的读书或使用财富为大家做公益来实现。多数人相信:“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白衣卿相”、“前三十年看父,后三十年看子”等理念,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

  焦作寨卜昌王家就是经商致富后,倡导大家修几个村子共同的寨墙,修建王氏宗祠,和饥荒时赈灾,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2)建筑帮

  “帮”是来自同一县、同一省、持同一方言的一群人。南方有苏州帮、宁波帮、东阳帮等建筑行帮,河南则有林州帮。由于竞争因素的影响,当外地人想要进入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时,可能就需要付出高昂的多的成本,行帮形成对某一行业的技术和市场会造成垄断。

  11. 沟通儒匠——仁智相见式的多阶层参与的营造协作

  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沟通儒匠,目的是浚发智巧。

  鉴于中国乡土建筑多数还“活”在今日的生活形态中,对其智慧的研究可以直接向工匠、风水师、主人做口述史专访。冯骥才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动态的、活动的,是不确定的,它保存在传承人的记忆和行为中,想要把“非遗”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口述史是最好的方式。”

  1)儒

  “儒”,主要指文人阶层,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礼制观念。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已经把阴阳五行之说结合起来。儒家把堪舆风水和壬奇、星数当作一般文化知识来学。

  风水师很多是饱读经书的儒者。风水师能堪定地理吉凶,影响建筑的空间形态;择吉术用来选择良辰吉日,影响建筑修造的时间。

  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乐文化。礼文化是讲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符合伦理道德。建筑的选址、基地规模、建筑高度、用材制度、色彩及装饰都分等级,各阶级之间不得僭越。而戏楼、酒楼、会馆等建筑,则是各阶层同乐的建筑类型。

  2)匠

  同济大学李浈教授认为:“乡土营造的本质,即是一个成熟匠者表现出来的一种合乎结构和构造逻辑,并能适应地域乡土条件的可调适的建构方式”。

  鉴于乡土建筑是活着的遗产,而且技艺传承大都靠口传心授 ,他们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采用口述史的方法直接和匠师沟通,可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十几年来,李浈教授工作室一直重视对工匠的口述史研究,和150名优秀工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12. 场所精神——有活力、有内涵的聚落。

  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对一片土地、一个地方、一处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统社会中。每一处的乡土建筑聚落,会有生产、居住、宗祠和庙宇。人们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同时满足吃喝穿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满足阳光、水、植物、私密与公共空间,世俗与神圣的空间。

  在全域旅游的今天,乡土聚落的复兴需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同时考虑加入文化的内涵和创意的思维。主要有品牌纪念品的创意、经营管理的创意、建筑空间的创意和活动的创意。从而营造出既能体现历史信息,又能符合现代人要求的场所。

  13. 造福桑梓——留住乡愁,造福乡亲

  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认为:中国人“家”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奉献,共同分享。

  无论家庭成员地处何方,都负有对家庭的道义责任,需要将收入一部分输送回家乡。而家里的人会保证当事人在家中的份额不会因为时间或者空间分离而减少。

  积极引导这种情结,引导在外从政、经商、做学者的人以不同的形式为家乡做贡献,是当前乡村复兴的重要因素。

  费孝通认为传统社会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或官或商,衣锦还乡是社会崇尚的,朝廷提倡的,至今依然。衣锦还乡,不仅为了摆阔,更是要使乡民得到实在的好处。

  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认为:“慈善捐赠是将财富转化为社会地位的路径,此类捐赠总是首先指向捐赠者的宗族和家乡。” 这也能够解释很多官员或商人愿意在家乡修建各类建筑。

  朝廷表彰各类人员的做法之一也是允许其回乡省亲,建造华屋、牌坊等。这也是我们在很多偏远的聚落中能够见到远超经济能力的建筑的原因。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崇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使得乡贤获得近似神的地位,足见政府的大力提倡。

  不忘桑梓的表现是会馆建筑。如为初来乡亲提供住处,为乡亲聚会提供场所,商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还设有祭坛供奉家乡的或地区的神灵等功能。

  14. 光前裕后——承前启后的人生态度

  传统文化中“败家子”往往是出卖家族的老房子,而“华盖之喜——营造华屋”,往往是非常体面和风光的事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司空见惯的人间常态。无论是官是商,努力向上都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家族的荣耀,也为了惠及后人。

  1)慎终追远

  单姓聚落或以一姓为主导的聚落往往会有建筑等级高的宗祠建筑。许多地区家族里的红白喜事,都是在祠堂进行。移民去往一个新的地方时,必然通过分香仪式请祖先神灵一同前去。

  焦作地区历来有“敬宗”观念,具有非常浓厚的家族观念和宗族仪式。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捻军等流寇不断骚扰清政府下令自保。各地为了抵御流寇骚扰,兴建堡寨,组建民兵武装和宗祠庙宇,通过血缘和神缘增加凝聚力。

  浙江和广大的客家地区,几乎村村有祠堂。体面的台门、宽敞华丽的厅堂、多进带天井到院落,精巧的戏台,彰显了家族的凝聚力。

  2)子嗣绵延

  在延续香火的意义上,居住在其中的人富裕与贫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人们对生殖的崇拜,使得对自然界中的多仔植物意向在建筑上广泛运用。石榴、葡萄、向日葵、南瓜、莲花等多仔植物在在雕刻和壁画上广泛应用。

  《诗经•大雅•绵》中将绵绵瓜瓞作为后代数量多的意向。南瓜型的柱础;柱子采用拼帮做法形成“瓜楞柱”;冬瓜梁是典型的代表。冬瓜梁是在浙西、皖南和赣东北地区广泛应用的一种肥梁的形式。据笔者推测,梁架上叫做草龙、虾公或者猫背的解释可能就是一种植物的藤的意向,梁就是该藤上的瓜。该地区有“东瓜梁、丝瓜柱”的俗语和法式中“肥梁瘦柱”对应。

  15. 公众参与——血缘、地缘、业缘、神缘等多种力量驱动的合作

  1)大型建筑群

  大型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会馆等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一直保持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规则。如寨卜昌村原的寨墙、寨河周长达2.5公里。工程由王姓家族出资,族人共同参与,持续建设长达百年。

  为了防贼防土匪,由村民一起商议,由泰顺号牵头出钱共同修起寨墙,加之寨墙外环绕寨河,形成较完备的防御体系。可以看出,村寨是保卫族人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体系,由村寨将族人联系成命运共同体。

  2)小型建筑

  河南濮阳,浙江义乌等多地市部分乡土建筑修建房屋,大工由于技术要求高,需请的专业的施工队,小工则由本村的邻居担任。一家建舍多家参与,有的管饭,有的不管饭,等到自家建房的时候,邻居再来帮忙。这种换工模式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80年代。

  16. 中轴礼仪——左昭右穆的宗法制度

  乡土建筑的中轴的形成原因是左昭右穆的宗法制度。无论是民居、宗庙或、陵墓、神主的左右位次均是如此。无论各种建筑类型,中轴线上只能有始祖、天子和神仙,其他多是虚空空间。

  在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中能反映出建筑的中轴礼仪制度,建筑保持中轴对称的北方四合院的格局。

  鹤壁竹园村郭家大宅由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一、二、三、四进院落正房(过厅)南北檐墙中轴线开门,共开九门,当所九门同时打开,形成“九门相照”,景深较远的视线通廊。平时每进院落相对独立,由南向北分别由四位兄弟居住,长者居南。每逢族中红白喜事,中轴线上所有大门打开。

3

  中国乡土建筑的智慧可以归为下四类:

  1.哲学智慧

  哲学智慧对人们认识人和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有参考价值。

  大道为公。公共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经济实力和有社会地位的人士共同推动。公产也为乡土聚落内扶危济困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证和物质支持。

  中庸适度。乡土建筑中各个家庭依据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审美爱好在聚落中决定自己选择。

  永续利用。王朝更替对乡土建筑建筑影响有限,民众居住老房子并无特殊芥蒂。建筑材料主要是来自自然,废弃以后可自然降解。

  人神共居。乡土建筑主要是指“家祠合一”的布局。人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及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关的宗教或祭祀活动。

  2.设计学智慧

  设计学智慧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多方面的启示。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概念,在乡土建筑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中均有广泛应用。

  仿生象物。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及历史人物都可用在规划和建筑设计、装饰的元素。

  汇粹景观。汇翠景观是对乡土建筑文化的深层挖掘、丰富旅游内涵、增加创意和文化因素。

  家国同构。从安全、功能、外交、军事等方面看,国家和乡土建筑在区别仅仅是大小,功能上并无实质性差别。

  3.营造智慧

  匠人精神。匠作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制度和口碑等外界条件和工匠的天赋和努力程度共同作用。

  互助相望。祠堂、寺庙、书院都有一定的资产和制度,有扶危济贫,接待流动人口的功能。

  沟通儒匠。营造经验的总结需要向匠师和风水师做口述史访谈,将访谈的资料和建筑遗存、文献资料等对比研究,去伪存真。

  场所精神。乡土建筑都是适合当地的气候、文化、环境、宗教等多方面的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各种需求。

  4.管理和伦理智慧

  造福桑梓。无论何人要想获得社会声望和地位,就要为家乡做具体的实事。修桥筑路、捐资助学、修建祠堂庙宇均是提高社会影响力的途径。当前乡村复兴也离不开在外的各阶层精英的襄助。

  光前裕后。这种思想把现世的人置于历史的维度中,凡事以光耀祖先以及惠及后人为重。

  公众参与。大到公共建筑,小到民居,在乡土聚落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指引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减小了社会矛盾。

  中轴礼仪。中轴的形成是左昭右穆的宗法制度。无论是庭院宽敞的平原民居,还是庭院狭窄的山地民居,大体中轴对称,即使外轮廓有缺损,内部也用各种手法争取对称,体现左尊右卑,高尊低卑的法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