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5年,我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论述“信仰的民俗及其特征”时,首先提出了“俗信”这个词语,同时初步阐述了它的概念,并对它和“迷信”的密切关系及相对的区别做了分析。“简单地说,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异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都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就是俗信。”
从1986年到1999年拙作《中国民俗学(新版)》增补本出版以后,一直保持着上述论述的论点。但是,这期间学术界几乎没有关于“俗信”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即使偶尔提到“民间俗信”,也只是认为“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规律上有一定根据的思想反映。”并没有认定“民间俗信”其实是对俗民在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起到全面支配作用的思想念。2002年2月,《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一书出版,才比较全面地论述并具体解析了民间俗信在民间生活中的表现。这无疑是民间俗信研究的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但是,民俗学研究在明辨民间俗信的是是非非过程中,对俗信在中国传统的民俗生活中所起到的支配作用显然认识不足。在民间,固然有许多关于天兆、物兆、动植物兆的俗信,因其来源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而具有科学成分,特别是许多农耕谚语、气象谚语中的俗信,本来就和迷信有较大的区别。但是,并不是一经开展扫除封建迷信的活动,马上就会把所有俗信观念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也决不是在扫除封建迷信的进程中索性把一切俗信也都清扫干净。相反,经过多年扫荡封建迷信之后,仍然有许多俗信依旧带着相当浓重的神秘色彩,在生活中“合理”地延续下来,而且,俗民们从来也并不把它们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排斥。在这里,民间俗信做为一种千百年传袭下来的习俗惯制和生活经验,总是以它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传承依据的。这里的“合理性”来源于俗民们最现实的人生态度和观念,来源于他们最朴素的价值标准:是非、曲直、黑白、对错、善恶、美丑、真假、好坏、正邪、顺逆、吉凶、祸福等等。换句话说,俗民们的俗信观念都和他们的人生命运息息相关,命运是民间俗信观念最基本的主题,趋吉避凶、祈福躲灾、除恶向善是民间俗信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几乎是人类远古时期原始俗信固有的文化内涵。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20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