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村寨一般都依山傍水,水源充足,因此,布依族群众靠水吃水,利用水资源养鱼,从而熟悉鱼的繁衍过程和习性,形成特有的鱼文化。
——养鱼技艺。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稻田养鱼习俗已久,布依族的鱼是与稻连在一起的,稻田里的收入是稻鱼并重。这种稻田养鱼的方法就是布依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布依族认为有鱼才有稻,养不住鱼的地方稻谷长得也不好。布依族还认为鱼是水稻的保护神,现在布依族仍把鱼当作神来敬。稻田里蓄水较深, 而且终年蓄水,主要目的就是在田中养鱼,在准备种稻时,村民要在稻田里给鱼做房屋。在插秧时,要留下专门的通道。布依族在耕作中,是不用人力薅秧, 靠的是鱼去吃水草和松动泥土,使秧苗茁壮成长。因此,鱼不仅是村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它还成为布依族稻田农作的“工具”。在长期的稻田养鱼实践中,布依族群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鱼方法:养鱼的稻田,要加高加实田埂,在上下进出水口用竹帘拦鱼。在稻田中间挖30厘米左右宽深的鱼沟,沟两头的田边挖成鱼坑(深1米左右),鱼坑、鱼沟和田内相连。在天干水浅时,可以把鱼赶到鱼沟和鱼坑保护。养鱼的稻田要选用矮秆、耐肥而不易倒伏的稻谷品种。稻田养鱼以养鲤鱼为主,草鱼为辅,杂鱼随其自生。养鲤鱼有当年养当年收的,也有当年养次年收的。稻田养鱼一定要把好稻田的水的深浅和进水及出水,田坎要夯实夯厚和加高,以防止盛夏雨季冲垮田坎和秋冬水源不大时田水漏掉。为了防止所养之鱼从进水口和出水口跑掉,还必须在稻田进出水口的地方做好排水和拦鱼的设备,多用细竹编制,稳置于出水口。除此以外,还要在稻田的中央围一个小塘,有的还在小塘上方建一个小棚,以供鱼儿栖息和避敌。
——布依族的捕鱼技艺。布依族捕捉自己喂养的鱼多集中在稻谷成熟的秋收季节。他们在开塘捕鱼前,都要到山地里割一些青草,尤其是要挑选一些让鱼吃后容易泻肚子的青草,看到鱼泻肚子后,便在两天内停止喂草,以清扫鱼肚里的各种废物。到第三天,他们便开塘取鱼了。一是钓鱼。钓鱼的方法多种多样,清水有清水的钓法,浑水有浑水的钓法;枯水期有枯水期的钓法,洪水期有洪水期的钓法; 白天有白天的钓法,晚上有晚上的钓法;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钓法,针对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钓法。在枯水期的清水溪河里,常有小鱼在浅水滩上或河边浅水处觅食,这时,就用钓竿在浅水滩进行“滩钓”;在春夏雨季, 溪流涨水,河水变浑时,便使用“浑钓”法。二是网鱼。网鱼之法有撒滩、围网、堂网、喂网、产卵网等。
——布依族的食鱼习俗。鱼在布依族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在布依族山寨有“无鱼不成礼”、“无鱼不成祭”、“识鱼来认族”的说法。每逢过年过节, 或是操办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笋鱼。进餐后,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轮菜也是鱼制品, 让客人慢慢地品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人情往来, 互赠礼品,鱼品视为最体面了。如给小孩办满月酒,外婆家送来的诸多礼品中,鲜鱼是必备的;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妇女带上腌干鱼以及鸡鸭到女方家去下聘礼;办结婚喜酒,除了宴席上有鱼制品外, 在新娘回门那天,新郎要给新娘家以及其家族各户送一大条腌鱼;办老人寿酒,女婿要给岳父或岳母送几条腌鱼;造房进新屋吃酒,亲戚朋友都要带腌鱼前来祝贺; 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开宴也要有鱼,这是勤劳、富有、手巧的标志。布依族人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古稀过逝的老人都以鱼作为头等祭品。给老人办丧事,要求更为严格,更为讲究。丧葬期间,死者亲属可以吃鱼,但是禁食其他肉类;儿孙守孝,一定要在死者灵牌前供上新鲜鱼、猪肉、糯米饭团,以慰亡灵。祭祀活动都少不了鱼。大年初一必吃鱼。每逢过节,要用面捏成花鱼,放在神龛上祭奠。大年初一早餐,户户都要吃鱼,预示新的一年里喜庆有余、五谷丰登、鱼类肥大。大年初一吃鱼要先由家里的长辈先尝,然后依辈分年龄大小逐一而食, 年纪小的最后吃,必须人人都能吃到。倘若哪个顽皮的小孩不吃鱼,全家人都会为此感到不高兴。
——布依族古籍记载的鱼文化。在布依族的古籍里,记载鱼文化的内容很多,一是布依族摩经中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安王与祖王》在开篇追述氏族始源时叙述了这样的故事情节:“盘果去河边,见到一条鱼,称赞她的鱼鳞很美丽,鱼变作漂亮的姑娘来与盘果结为夫妻。生下了儿子安王。”这部神话史诗有多种文本流传,有的文本说盘果是大鲤鱼投胎而生的。其二是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祭祀的祖先叫“新横”。《六月六祭祀田公田母》是一则讲述“六月六”祭祀新横由来的传说,说新横是发明水稻种植技术的盘古与鱼变的姑娘婚后生的。新横的诞生神话情节与上述安王传说完全相同。三是在《天王石》里说,勤劳老实的青年“六六”,有一天他在井边洗菜,捉到一条白鱼,放在家里水缸养着。原来这条白鱼是月神的女儿,白鱼看“六六”忠厚老实,就变成一个漂亮的姑娘与他成亲,婚后生儿子取名“天王”。因而这些地方的布依族“六月六”祭祀的祖先叫“天王”,这个“天王”也是人鱼同婚而生。四是《呆光甲》古歌中有这样的内容:有个姑娘在河边洗衣,河里许多鱼游来游去,其中一条漂亮的花鱼围着姑娘不愿离去,姑娘放下手中的衣服看着鱼出了神,鱼要求同她成亲,姑娘同意了。夜晚,这条花鱼变成人,到姑娘家与之结为夫妻。后来鱼走了,姑娘怀了孕,生下儿子取名“甲”。“甲”也是布依族神话传说中常用作远古始祖的名称,有的译写作“戛”。
上述记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原始观念,即原始祖先与鱼有血缘关系,可以看出,鱼显然是布依族原始先民的图腾物。
——布依族的鱼图腾。布依族乃水缘民族,沿江河而居是其居住的文化特点,故布依族民间俗谚有“水仲家”(旧时布依族被称为“仲家”)之说。沿水而居,水稻和鱼类向来是布依族生活的主要资源,但在进人稻作农耕之前,布依族原始先民主要从事渔猎活动,鱼类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布依语称鱼为“巴”,并以“巴”泛称所有兽类动物之肉,这说明鱼类是布依族原始先民最早的肉食品。因而,他们崇拜鱼,奉鱼为图腾。布依族原始先民以鱼为图腾崇拜物,并从鱼身上抽象出在布依族服饰及蜡染中常用的三角纹和菱形。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布依族生育后的中年妇女,都要改戴银碗。碗上织有水纹和鱼、虾、蟹等图案,银碗下吊有一对小银鱼,走起路来,叮吟作响。布依族蜡染图案,以鱼为题材的图案还有:以鸡和鱼为题材的蜡染,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鸡有“吉”的谐音,鱼有“余”的谐音)。鱼纹和莲纹组合象征“年年(莲莲)有余(鱼)”等。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有鱼的纹样。这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有明显痕迹。至今,布依族地区鱼的图形随处可见,一些木、石雕刻制品以及竹编、织绵、蜡染、刺绣等工艺品上常有鱼图案;有些地方已婚中年妇女头饰上的锦片织有鱼、虾、蟹和水纹图案;幼孩帽沿上常镶有鱼形的银质物等。布依族这种“鱼文化”现象,体现了鱼崇拜的遗风。
布依族以鱼作祭品的习俗,也是布依族原始先民以鱼为图腾的印迹。明人田汝成的《炎徽纪闻》记日: “仲家……丧食鱼虾,而禁食禽兽之肉,……祭以枯鱼。”这种祭俗,至今民间犹存其绪。如黔西南一带布依族过大年(春节),还流行用“干(枯)鱼”祭祖的风俗; 黔中、黔西一带布依族在安葬过世老人时,前来祭奠的至亲须送三桌祭品,一桌曰“荤”(猪肉类),一桌曰“素(果品类),一桌曰“面”(水产类)。“面”桌是用米面捏作鱼、虾、蟹等水产物,其中鱼的形状最大且突出,这显然是先民以鱼作祭品的习俗遗留。由此可见,“丧食鱼虾”、“祭以枯鱼”,是布依族古来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表明布依族先民曾以鱼为图腾。布依族“祭以枯鱼”的习俗,当是其原始先民用与图腾物相同的动物来祭祀;而“丧食鱼虾”,则既是复原原始祖先的生活方式以示不忘“根本”,也是原始初民通过食图腾动物以吸收其能量的“宗教盛宴”的残余。从以上对布依族鱼图腾崇拜遗迹的揭示和分析,可以认定:鱼曾是布依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