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节日 > 纪念性节日  > 详细页面

布依族三月三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4日 阅读量:

  “三月三”布依语为“象善”,三月三是布依族众多节日活动中最盛大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节日期间举行隆重祭社神扫寨、祭山、扫墓挂青、打同娘、浪哨对歌等活动。祭社神、扫寨以扫除寨中的邪魔,祈求寨内平安;祭山以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扫墓挂青以祭奠祖先;做五色花糯米饭以供祭逝去的亲人;女性“打同娘”以结交亲密同性朋友;“浪哨”以歌为媒,以歌定情。册亨县过这个节日,还意味着农忙季节已经到来,须开始投入农事活动了。

  布依族三月三祭拜祖先的习俗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纷纷用祭拜祖先的这种形式传递着自己的民族感情,它向世人传达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共同认知,其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三月三节日体现的祖先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布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广泛的文化空间;布依族三月三与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对研究布依族婚恋习俗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布依族三月三祭祀活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对研究我国布依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民风民俗淡化等诸多因素,布依族三月三这一古老的民间节日文化活动,正面临消逝的危机。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每年三月三便成了布依族祭拜祖先的习俗。

  册亨县有这样的传说:“古时,有一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山王神出生,随着把蚊蝇、蝗虫、蚂蚱等害虫放出来,庄稼受损,人畜被虫叮咬,患病身亡。”后来,每到三月三,人们都要祭山神。据《布依族简史》记载:清代中叶,南笼府“每岁三月三宰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女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而今若有人蛮横闯入,将罚以祭山神费用两倍以上的款,误入者,也将罚以数量不等的款物,惩一儆百,以示不准外人侵入。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布依“三月三”产生年代的久远。千百年来,每年三月初三这天,布依族人民祭祀社神、山神,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

  每年三月初三这天,布依人民在寨内举行祭祀社神、扫寨活动。由寨老召集本寨各家成年男性到社神庙或社神树下宰杀猪(牛)、公鸡祭祀,摩师在社神处设立社神位和祖师位,将宰杀的肥猪、公鸡及血放在供案上,斟满米酒,摆上五色花糯米饭、糍粑、清明粑及水果等供品,由摩师燃香点烛并宣布开祭,众人虔诚跪拜在神案前,摩师诵经主持祭祀仪式,在鼓乐中摩师诵经,祈求社神保佑,并由布依摩师手持大刀,在鼓乐中口中念念有词到到寨中各户做法扫寨驱魔避邪,祈求寨内各户平安。扫寨结束后在祖师位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宣读草拟的村规民约,征询大家通过,并在神案前跪下保证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社神的惩罚。然后摩师再度诵经完毕,燃烧纸钱、燃放鞭炮,祭祀仪式完毕。最后在寨老组织下用餐。

  扫寨时,女人须在户外,小孩子身穿新衣、颈挂红线网袋包装的红鸡蛋,满村游戏玩耍以避邪。

  寨老召集本寨各家成年男性到神山上杀猪祭山神,摩师在神山上设立香案,宰杀肥猪、雄鸡,用猪头、猪刀头肉、猪内脏、鸡装放在供案上,斟满米酒,摆上五色花糯米饭、糍粑、清明粑及水果等供品,由摩师燃香点烛主持祭祀仪式,在鼓乐中摩师诵经做法,村民叩拜,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摩师诵经完毕,燃烧钱纸、燃放鞭炮,祭祀仪式告一段落。众人在摩师和寨老组织下用餐,在吃最后一碗时用肉汤泡饭,意为求雨灵验。用餐完毕,众人肃立,摩师手端一盆水站立香案前,面向众人诵经,然后向众人洒水,众人用碗、钵接水,表示天降雨水,众人求雨如愿。

  祭山要忌讳三天。祭山那天清早,寨子边的各个路口都要挂上一个茅草棚、一张白纸剪成的纸马,以告外寨人不得进入寨内。若有外人来了,就叫“踩山”,祭山不仅不灵验,还预示要招致灾难,所以就要叫踩山者负责赔偿一切损失。这一忌讳,现在多数村寨已破除。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扫墓节”。以各家或宗族集体为单位到祖坟墓地宰杀猪、公鸡,摆设香、烛、以及酒菜、花糯米饭、糖果等祭奠,鸣放鞭炮,在坟地野餐。饭后,在坟上插白纸做的纸飘,叫“挂纸”或“挂青”。扫墓这天,凡嫁出去的姑娘,必须带鸡到父母的坟上宰杀,与娘家亲人共同祭奠。

  布依族三月三要做五色花糯米饭供祭逝去的亲人。“三月三”的五色花糯米饭是用嫩枫香叶、红树根、糯米花和紫草浸染糯米,蒸出来的黑、红、黄、紫、白等五色饭,香味极佳,曾有“一家蒸饭,十里飘香”的说法。三月三为什么要吃花糯米饭呢?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从前,有一家三姊妹,同嫁到一个寨。她们勤奋耕作,勤俭持家,有一年,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老外公托人带口信给他的三个女婿,说他要来看望外孙们。这三家人男女老幼皆大欢喜,个个都争着要老外公先到自己家。这倒把老外公为难起来了,觉得先到哪一家都不好。于是他提出一个条件,叫三家女婿把自己做的认为最好吃的糯食带到他们寨脚大榕树下的三岔路口等候,谁家做得好吃,他就先到谁家做客。老外公一席话,忙坏了三家人。大女儿家忙着炒米花,炸油团,二女儿家忙着包粽子、打糍粑,三女儿家做五色花糯米饭。三女儿家有五个能干的姑娘,他们决定做五色花糯米饭来迎接老外公。于是,大姑娘用鲜嫩的枫香叶把糯米染成黑色;二姑娘用红树根将糯米饭染成红色;三姑娘用糯米花把糯米染成黄色; 四姑娘用紫草将糯米染成紫色;幺姑娘把糯米洗净淘白成了搅拌,成了色泽鲜艳的五色花糯米饭。嫩枫香叶、红树根、糯米花和紫草本来就各自有一种特别的食品香味,用它们浸染糯米,蒸出来的饭,香味更浓,隔很远就闻到香味。当然,最后老外公先到了三女儿家。从那以后,每年三月三节日,居住在北南盘江地区的布依族,家家都要做花糯米饭。每到三月三,布依族姑娘都为染好蒸好花糯米饭而忙碌。

  “打同娘”布依语又为“慰咚”,类似男性“打老庚”,是布依族女孩结交亲密同性朋友的方式。由一些有组织能力的女孩相邀附近或远邻村寨的女孩一道举行隆重的“打同娘”节日活动。届时各村女孩在一帮男生的护卫下来到约定的山上,她们或在“媒人”牵线下,或通过对歌的形式,结交同庚同性朋友。“打同娘”节日活动为期三天,隆重盛大,聚会者成百上千,节日活动沉浸在歌海之中。

  农历三月三,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的节日。布依族人向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之间常常依托三月三“打同娘”节日开展“浪哨”活动,以歌为媒。布依族青年成群结队,幽会密林深处,以木叶、勒浪吹奏或山歌对唱、抛糠包传情,互赠信物。这场面和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布依族的“三月三”与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对研究布依族婚恋习俗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布依三月三所涉及的相关器具、制品有:(1)鼓乐器具:鼓、锣、钗、木鱼;(2)祭祀物品:猪、雄鸡、香、烛、酒菜、花糯米饭、糖果、鞭炮、钱纸、挂纸;(3)其它制品:木叶、勒浪、月琴、二胡、糠包等。

  布依三月三所涉及的作品有;布依摩经。作为布依族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布依族“三月三”高度再现了布依摩经、祭祖习俗、婚恋文化表现形式。布依族“三月三”的传承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根据目前掌握资料不完全统计,册亨县布依“三月三”能主持祭祀仪式的摩师艺人约有265人,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传承人11人。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