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节日 > 民族节日资讯  > 详细页面

晴隆县苗族同胞欢庆“绣花节”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8日 阅读量:

  每年的正月初八,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民族组的文化广场上,鼓笙齐鸣,苗族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祈福欢庆一年一度的苗族“绣花节”。“绣花节”是当地苗族同胞近年来创新的一个节庆,十里八乡的数千各族群众都会赶来参与,共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古朴神秘和风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在晴隆县境内,苗族有多种,服饰虽然不同,但语言相近,并能沟通,仅音有所别,在风俗上也是大同小异。

  晴隆旧时称“安南”,为夜郎国属地,这里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歪梳苗。歪梳苗崇拜图腾,崇拜月亮,像征标志的木梳,造型就是蛾眉月,上有十二齿,代表月月团圆。妇女挽发髻于右耳上方,插有木梳呈上弦月状,木梳两面有日、月图案;姑娘辫发盘于头上,不带梳。妇女短衣长裙,上衣无领,襟和领成一直线,镶有彩色刺绣花纹和蜡染花纹,两袖由5至7块大小不等,花纹不同,色彩不一的布料或绸缎组成,衣脚呈条型纹路。服饰花纹图案均为花鸟,多用花、草、鸟、兽、蝶、鱼、虾;构图简单、朴素,以粗线条为主,色彩鲜明,素有“花苗”之称。歪梳苗裙子为百褶长裙,皱纹在右,腰系花带。盛装多刺绣,色彩鲜明,于节日、红白喜事,作客时穿,便装多为蜡花,于劳动时穿着。苗族男子则多为长衫大袖,以青兰布帕缠头和束腰,歪梳苗能歌善舞,芦笙歌舞,悠扬动听,别具风味。

  “打牛转场”是歪梳苗祭祀亡者极为隆重的仪式,祭祀用的木鼓是用牛皮制作而成的,苗族古老信仰认为,“祭祀亡者,芦笙一吹,三棒木鼓,祖先的灵魂就会归祖。”歪梳苗家最神秘的日子就是“吃牯藏节”,汉人叫“打牛转场”。“吃牯藏”的节日核心,集中在以牛和鼓相联的一系列宗教礼祭,是血缘的纽带和象征。

  新坪村主要居住的就是歪梳苗,他们热情好客,每当客人来到苗寨,苗家儿女穿着节日盛装,一边吹着芦笙跳起舞,唱着苗语的迎客歌;一边端着香甜的米酒,迎候在寨门边,欢迎宾客的到来。据“绣花节”组织者之一的张辉介绍,“绣花节”源于苗族的一个传统习俗,绣花原为当地苗族妇女,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一项自娱自乐手工活。但这一时间段,因苗族忌讳在家里做刺绣,所以妇女们只能到房前屋后、山上树下去“绣花”。等到正月十五过后才没有禁忌。正月十五以前大家都围在一起绣花,除了绣花还唱歌跳舞,后来就发展为今天的苗族“绣花节”。苗绣被认为是最精美的刺绣艺术品,绣品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形象丰富,富有个性。“绣花节”当天,苗家儿女都会聚集一堂,载歌载舞,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已成为当地集民俗、音乐、舞蹈、服饰等多项表演为一体的节庆,是当地苗族群众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每逢农历正月初八,当地苗族同胞又增添了一个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绣花节”。

  苗族姑娘一般从五六岁就开始学绣花,能绣一手好花的姑娘,在苗族地区是最受称赞的。妇女们的衣着艳丽,衣为无领襟,刺绣花边约2寸,托肩及袖臂皆绣有宽花边,袖肘部分则为蜡染。下身穿布裤,外面套裙,裙腰为宽白褶,蜡柒花,围腰全绣有花。当芦笙吹起,姑娘和小伙们立即就跳起舞来,艳丽的服饰随着舞姿的摇曳显得更好看。“绣花节”中最隆重的仪式是祭祀,在苗族舞者的率领下,大伙向花杆、芦笙敬礼、敬献米酒。小伙子们在花杆和芦笙前,围绕牛皮鼓吹起芦笙,跳起祭祀舞;时而敲起牛皮鼓,时而吹起芦笙调,跳起祈福舞、翘脚舞、板凳舞,舞台上将热情好客、淳朴喜庆的苗族风俗展现无遗。祭祀结束后,苗族同胞们就会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为大家呈现,欢庆过后,如有远方的客人要走,苗家儿女都会热情相送,为客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近年来,晴隆县城乡的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倾情演绎,激情不断的拉开了文化传播、文化繁荣的序幕。真正办成“让群众参与群众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文化盛会,也成了广大城乡群众期盼的文化演出模式,逐步成为全县人民享受文化精神的乐园,强劲推动了晴隆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新坪村民族组举办的苗族“绣花节”暨文艺演出活动,具有民族独特性、时代性,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曲、民族舞蹈、现代舞蹈等多样性,受到各民族群众的广泛欢迎。精心设计的民族特色文化大餐不但让广大群众从中受惠,也为各代表队展示自己的形象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苗族同胞在春节期间,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传统节日,歌颂和谐美好生活。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