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学期刊。自1985年创刊至今,伴随着中国文学的风雨历程,《中国作家》团结凝聚了一大批老中青著名作家,奖掖扶持了无数文学新人,逐步确立了厚重扎实、兼收并蓄的刊物风格,刊物也从最初的一本月刊,扩展为当下《中国作家·文学版》、《中国作家·纪实版》、《中国作家·影视版》三刊并进、多维度拓展的刊物群,成为当今文坛体量最大的文学阵地,其关注中国现实、立足人民性的鲜明定位,致所刊作品多次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剧飞天奖”等重要文学、影视大奖,在中文文学期刊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11-1510/I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3-1006
小说版国内邮发代号 2-545 国际代号 M791
纪实版国内邮发代号 80-526 国际代号 M719
影视版国内邮发代号 2-653 国际代号 M935
国内总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中国国际书店(北京2820信箱)
《中国作家》杂志社网址
《中国作家》读者俱乐部邮箱
《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
自2011年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与中共广元市委、市人民政府冠以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之名命名并联合举办的“《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奖掖由上年9月至次年10月在《中国作家》首发的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作品;与此同时,专设电影文学剧本奖,奖励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作品,为提升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质量服务,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服务。此奖连续举办三届,已成为文学品牌。在剑门关专门设立了获奖名碑,将前两届获奖作家和获奖作品名字刻在了碑上,成为古老的剑门关景区新的文化景点。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设立,面向全国公开出版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评选。鄂尔多斯文学奖从2007年度开始设立,每年评选一次。一等奖奖金10万元;二等奖奖金5万元;三等奖奖金3万元;新人奖奖金1万元。
该奖创立以来,已成为在文学界、乃至海内外具有影响的权威文学奖项。评奖陆续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便有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张炜的《你在高原》,以及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关仁山的《麦河》、叶广芩的《青木川》等优秀作品。
2009年1月,叶广芩著长篇小说《青木川》等11部(篇)作品获得首届(2007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由蒋子龙等15名评委投票评出。第九届(2015年度)文学家奖于2016年10月12日在京揭晓。获大奖者为:刘庆邦《黑白男女》(长篇小说),《中国作家》文学版2015年4期;杨黎光《横琴——对一个新30年改革样本的5年观察与分析》(报告文学),《中国作家》纪实版2015年第10期。
第九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评委会
顾问:铁凝 王蒙
主任:何建明
副主任:阎晶明 王山
评委:艾克拜尔·米吉提 梁鸿鹰 施战军
李朝全 陈晓明 程绍武 高伟 陈曦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创立后,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新人新秀不断涌现,有力地提升了鄂尔多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鄂尔多斯文学创作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评奖活动,已陆续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鄂尔多斯市的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国作家》大事记
1985年
1984年9月开始编刊工作。冯牧任主编,张凤珠任副主编。
1985年2月11日,《中国作家》双月刊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
冯牧在创刊号提出了“百花齐放、质量第一、立字当头、贵在创新”的办刊方针。
创刊号发表了冯骥才的中篇小说《感谢生活》、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男子汉》、姚雪垠的长篇小说《巨星殒落》(《李自成》第五卷选载,《李自成》后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等优秀作品。
4月出版第二期,发表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小鲍庄》和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他们在中国本土文学创作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一时领风气之先,在文坛受到高度评价。同年本刊召开莫言作品研讨会。
6月出版第三期,发表了陆文夫的中篇小说《井》。
1986年
因相继发表《中国的“小皇帝”》(涵逸著)、《阴阳大裂变》(苏晓康著)等广受关注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开始与中篇小说一起成为《中国作家》的两大支柱。
1987年
中篇小说《瀚海》(洪峰著)、《遥远的白房子》(高建群著)等作品引发评论界争论和社会关注。报告文学《土地与土皇帝》(麦天枢 张瑜著)、《丐帮漂流记》(贾鲁生著)同样广受关注。
在1987年举行的全国文学评奖中,《中国作家》刊发的中篇小说《感谢生活》(冯骥才著)、《井》(陆文夫著);报告文学《中国男子汉》(鲁光著)、《中国的“小皇帝”》(涵逸著)、《阴阳大裂变》(苏晓康著)获奖。
1988年
举办“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
发表中篇小说《白涡》(刘恒著)、《纸床》(江灏著)。
1989年
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王蒙著)引起关注。
雷达出任本刊副主编。
1990年
因1989年第五期发表小说《再来四客冰激凌》,本刊1990年休刊一期学习整顿。
1991年
年初,高洪波、章仲锷出任本刊副主编。
冯牧提出新的办刊方针:“雅俗共赏、曲高和众、贴近时代、关注现实”。
举办《中国作家》1991年度中篇小说评奖、“吉鹏杯“短报告文学征文。
发表中篇小说《万家诉讼》(陈源斌著),该小说后被改编为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
1992年
巴金、冰心、夏衍、张光年、荒煤、王蒙、袁鹰、谌容、冯牧笔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发表《孕妇和牛》(铁凝著),发表诗歌《拒绝末日》(李松涛著)。
举办“力象杯”优秀散文奖评奖活动。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本刊发表的《极光下的梦》(王作人、王守义著)、《人生的课题》(刘富道著)、《塔克拉玛干:生命的辉煌》(罗盘著)获奖。
本刊举办1991年度中篇小说评奖,《万家诉讼》(陈源斌著)、《雕像》(高建群著)等9部作品获奖。
1993年
举办“荒煤文艺生涯六十年研讨会”。
1994年
举办“奇安特杯”中篇小说暨首届报告文学评奖活动,《丑末寅初》(林希著)、《步入辉煌》(辛实著)和《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卢跃刚著)等作品获奖。
1995年
本刊召开创刊10周年纪念会。
组织“中国作家看徐州”活动。
杨匡满出任本刊副主编。
9月5日,主编冯牧逝世,享年76岁。
1996年
年初,荒煤接任本刊主编。
本刊发表的中篇小说《焦土》(周梅森著)、短篇小说《生死套》(李叔德著)、散文《黑夜与白天对接》(姚彩霞著)、诗歌《昨夜星辰》(张志民著)获中国作家协会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征文奖。
发表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冷梦著)。
10月25日,荒煤逝世,享年83岁。
1997年
首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受中国作协委托,本刊负责主持首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单项奖的评奖工作。
本刊发表的报告文学《黑脸》(一合著)、《黄河大移民》(冷梦著)获得该奖项。
本刊发表的诗歌《拒绝末日》(李松涛著)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
1998年
章仲锷任本刊常务副主编。
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批准,中国作家杂志社社委会成立,社委会组成人员:章仲锷、杨匡满、何建明、杨志广、萧立军。
长篇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赵瑜著)、《落泪是金》(何建明著,后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第一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血与铁》(老鬼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99年
1月,本刊总编室获199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先进集体“。
调整编刊思路,改变传统“大拼盘“办刊模式,明确向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倾斜。在中国作协领导层的支持下,决定2000年改为月刊。
长篇小说《羊的门》(李佩甫著)引起关注。
章仲锷任顾问,杨匡满主持工作;何建明、杨志广出任本刊副主编。
8月,在京郊虎峪召开全社工作人员会议,明确了改革思路,调整机构设置,建立了竞争上岗、满负荷责任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2000年
《中国作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作品内容在保持固有特色前提下,向小长篇、大散文和厚重报告文学作品倾斜。
与三九企业集团合作,共同创办“三九作家网”。
该年十月号,是本刊创刊百期,出版百期纪念金刊。一批著名作家发表“百期贺词”或“我与《中国作家》”纪念文章。举办庆祝出刊百期暨三九作家网开通活动——三九中国作家之夜。
发表蒋子龙的长篇小说《人气》、张宇的长篇小说《软弱》、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后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改编成22集电视连续剧《命运的承诺》)、江浩的长篇报告文学《盗猎揭秘》等作品被文坛和社会广泛关注。
本刊组织“中国作家看三峡活动”。
与《深圳特区报》联合举办“大鹏杯”报告文学征文大赛。
与宁波市文联《文学港》杂志社共同举办“大红鹰”文学征文活动。
“中国作家蜀南竹海笔会”在四川宜宾举行。
2001年
与辽宁道光廿五酒业集团联合举办“道光廿五杯”精短小说征文大赛。
与《文学港》、宁波卷烟厂联合举办“大红鹰文学评奖”活动。成立大红鹰文学奖评委会,高洪波任评委会主任。
举办“中国作家蜀南竹海笔会”。
发表柳建伟的长篇小说《英雄时代》(后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路也的长篇小说《幸福是有的》、高嵩的长篇小说《马嵬驿》、葛均义的长篇小说《浮世》、金敬迈的报告文学《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哪》、南翔的中篇小说《博士点》、徐锁荣的中篇小说《晚安,将军》等优秀作品。
杨匡满任本刊常务副主编。
8月,在首都国际机场开展的2001年度“推广精品书刊,展示国门风采”活动中,本刊被评为读者喜爱的精品期刊。
2002年
在京西宾馆召开本刊编委会会议,听取编委办刊意见。
2001年度首届“大红鹰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长篇小说《马嵬驿》等5部本刊作品、《玉米》等2部友刊作品获奖。
举办“中国作家看惠阳活动”。
本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何建明著,后被导演冯小宁改编为电影《信天游》),受到多位中央领导批示,中纪委向全党作出向《根本利益》主人公梁雨润学习的决定,作品主人公被中央电视台推荐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2003年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成立:本刊为成员之一。
2003年第8期发表《瘟疫,人类的影子》(杨黎光著),后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
“非典”时期,本刊副主编何建明深入抗非一线,采写报告文学;全体职工坚守岗位,正常出刊,本社无人感染“非典”。
本社编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纪念套书“《中国作家》经典文库”,将创刊以来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组织“中国作家山东海洋渔业采风活动”以及“中国作家看恩平活动”。
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共同举办“时代文化论坛”。
2002年度“大红鹰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根本利益》等8部作品获奖。
与中国散文协会、深圳好百年商业机构共同举办“好百年杯全国散文大赛,叶广芩、李江树、李茵、高叶梅等作家获奖。,
本社社址由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迁至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
2004年
2月,本刊编辑部获200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先进集体“。
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云南省作协等单位共同主办长篇小说《水乳大地》(范稳著)研讨会。
2004年第10期发表《部长与国家》(何建明著),后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荣誉奖。
2003年度“大红鹰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长篇小说《水乳大地》等7部作品获奖。
何建明主持本刊工作。
2005年
举办“中国作家乌江百里画廊采风行活动”。
2004年度“大红鹰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长篇散文《清凉的高地》等5部作品获奖。
8月,在京郊雁栖湖召开全社大会,确定自2006年起本刊改为半月刊,即上半月《中国作家·小说》、下半月《中国作家·纪实》。
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家》创刊20周年、2004年度‘大红鹰文学奖’颁奖、2006年改版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创刊20年来在本刊发表“影响最大”作品的12位作家,蒋子龙、莫言、王安忆、陈建功、周涛、赵瑜、范稳、李佩甫、高健群、一合、陈源斌、何建明等作家获此殊荣。
何建明出任本刊主编,杨志广、萧立军任本刊副主编。
12月,获2005年度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欧美排行前100名杂志。
2006年
《中国作家》改为半月刊出版。上半月刊为小说版,下半月刊为纪实版。
2006年第3期发表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周大新著),后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与深圳百丽集团合作,设立“中国作家百丽文学奖”。短篇小说《野炊图》(迟子建)、《姊妹》(魏微),中篇小说《长征“食谱”》(龙一),长篇小说《中国近卫军》(方南江)等作品获奖。
2007年
《中国作家·纪实》与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本刊承办《大师情——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当代百名文化大师墨宝展》,7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
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中国作家》杂志社和中国纪检监察报社共同主持的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为了弱者的尊严》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8年
年初,南方冰雪灾害;5月,汶川大地震;8月,北京奥运会;9月北京残奥会。本刊纪实版均及时出版特辑专号,发表了多篇(部)相关题材报告文学作品。
首届(2007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揭晓:长篇小说《青木川》(叶广芩著)荣获大奖;《颠倒的时光》(鲁敏著)、《支书和他的村庄》(铁流著)、《起舞》(迟子建)等荣获优秀作品奖;薛舒等获新人奖。
6月,何建明调离,艾克拜尔·米吉提兼任本刊主编。
8月,本刊组织召开华文峰长诗《中华之歌》研讨会。
9月,程绍武调任本刊编辑部主任,被聘为主编助理。
9月8日,与中国作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文联、文学院、作协、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北京之旅文学研讨会”。
9月12日至16日,首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纪实文学节”在鄂尔多斯市举行。本刊向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赠送1000册作家签名书籍,组织获奖作者和与会作家在鄂尔多斯市深入生活采风。
10月3日,本刊原常务副主编章仲锷逝世,享年73岁。
10月19日,本刊举办“绵山笔会”。
11月25日,与山西省委宣传部、作家协会、山西教育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长篇纪实文学《晋人援蜀记》研讨会。
12月,本刊纪实版出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号”(第12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增刊”。
12月5日,本刊与重庆市作家协会共同举办长篇小说《神龙之舞》研讨会。
2009年
1月,《中国作家》上半月刊由原“小说”改为“文学”,恢复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四大板块。诗歌栏目、散文栏目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征文”,并设立“郭沫若诗歌散文奖”,同时在上、下半月刊开设“新农村专栏”。
制定《〈中国作家〉杂志社规章制度》印发全社员工。
文学版2009年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伴宴》(鲁敏著),后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
纪实版2009年第5期发表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李鸣生著)、纪实版2009年第8期发表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彭荆风著),二者后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
1月18日,首届(2007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月27日,本刊举办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为主人公的中篇报告文学《大巴山的女儿》(郝敬堂著)研讨会。
4月18日,第二届(2008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评委会召开。长篇小说《农民帝国》(蒋子龙著)荣获大奖;长篇报告文学《晋人援蜀记》(赵瑜、李杜合著)、短篇小说四篇《惚恍小说》(宗璞著)等荣获优秀作品奖;张惠雯、马小淘等荣获新人奖。
6月14日,本刊召开“评论栏目座谈会”。
7月12日,本刊召开“‘情系农家,共创文明’——《中国作家》‘新农村专栏’座谈会”。
7月13日,与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宁波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报告文学《都市寻梦人》(郝敬堂著)研讨会。
8月9日,第二届(2008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仪式暨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纪实文学节,在乌审旗举行。本刊组织获奖作者在乌审旗深入生活采风。
8月24日,本刊组织召开华文峰长诗《新中国之歌》研讨会。
9月6日,“《中国作家》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委会召开。组诗《爱的抒情诗》(李瑛著)荣获一等奖;另有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
9月24日,本刊举行“《中国作家》北京大学评刊组座谈会”。
10月22日,“《中国作家》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郭沫若故居举行。确定“郭沫若诗歌散文奖”为《中国作家》长设奖项,自2010年始,每逢双年评选“郭沫若诗歌奖”,每逢单年评选“郭沫若散文奖”。
11月3日,本刊副主编杨志广病逝,享年53岁。
12月12日,本刊在山东临沂市苍山县举行长篇报告文学《苍山三农》(杨文学著)研讨会。
12月20日,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评委会召开。长篇纪实文学《寻找黛莉》(赵瑜著)荣获大奖;长篇小说《预警》(周大新著)等获优秀作品奖;张乐朋、东紫获得新人奖。
2010年
本刊2010年第1期纪实版推出郝敬堂中篇报告文学《小岗之子》。
影视版创刊,本刊改为旬刊,分文学、纪实、影视三版。
1月16日,“庆祝《中国作家》创刊25周年暨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9月27日,“2010年江心屿金秋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温州鹿城区举行。
影视版2010年第9期发表电影文学剧本《老寨(老寨元年)》(邢原平著),后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11) 优秀编剧奖。
2011年
1月13日,“第四届(2010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影视版2011年第1期发表电视剧文学剧本《辛亥革命》(王朝柱著),后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最佳编剧奖。
6月18日,“《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江苏连云港举行
9月26日,与中共广元市委、市政府联合设立“《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
11月12日,举办首届孙中山文化节、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20篇(部)作品从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各类奖项。
2012年
3月26日第五届(2011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鄂尔多斯举行。
纪实版2012年第6期发表《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肖亦农著),2012年第11期发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铁流、徐锦庚著),二者后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
2013年
3月,获2012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殊贡献奖“。
4月27日,第二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广元市剑门关景区举行。
文学版2013年第5期发表《这边风景(选章)》(王蒙著),后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8月2日,“‘太阳礼赞’——第三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江苏连云港举行。
9月15日,第六届(2012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典礼在现代文学馆举行。
2014年
4月29日,第三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
5月28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中心、郭沬若纪念馆共同举办的第四届“端午诗会”在郭沫若故居举行。
11月,王山出任《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
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作家》“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仪式在广东中山举行。
12月6日,《中国作家》首届“舟山群岛新区杯”短篇小说奖颁奖仪式在舟山新城举行。《谁在说话》等6部短篇小说分别获得大奖、优秀奖和新人奖。
12月22日,第七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康巴什举行。
2015年
1月25日,与陕西省作协联合主办王妹英长篇小说《山川记》研讨会。
文学版2015年第1期首发辛铭抒情长诗《一个人与一个民族的梦》,纪实版2015年第3期首发《脚上有路——一个修脚工的中国梦》,引起广泛关注。
文学版2015年第2、3期发表长篇小说《一座营盘》(陶纯著),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3月22日,与《文艺报》社共同主办“辛铭抒情长诗《一个人与一个民族的梦》作品研讨会。
4月18日,举办报告文学作品《脚上有路——一个修脚工的中国梦》研讨会。
5月25至27日,与贵州省作协等联合主办“《中国作家》杂志社德江文学创作基地授牌暨全国著名作家德江采风活动”。此次活动是本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系列活动之一。
6月17日至19日,组织作家深入革命老区陕西照金进行采风创作,并出席《中国作家》照金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8月25日,与人民日报出版社共同主办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台儿庄涅槃》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8月29日,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论坛”在沪举行。
9月11日,与《文艺报》 联合主办战吉纪实抒情长诗《柴生芳之歌》作品研讨会。
10月,本刊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改革升级。
10月9日至11日,组织作家深入江苏宜兴进行采风创作,并出席《中国作家》宜兴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10月22日,主办长篇传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首发式暨研讨会。
10月27日,与古镇镇人民政府联合设立的“灯都古镇杯·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市古镇镇召开。
12月9日,与华派影业(深圳)有限公司主办的《走出宫廷》剧本研讨会。
12月16日,第八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鄂尔多斯市隆重举行。
12月28日,主办杨黎光长篇报告文学《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研讨会。
文学版获2015年度中文报刊海外发行最受海外读者欢迎TOP50。
2016年
1月,获2015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贡献奖。
3月18日至20日,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第二届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论坛”。
3月31日,“《中国作家》深圳龙岗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在深圳龙岗区举行。
4月18日,与中共汝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作家看汝州”采风活动。
5月16日至25日,组织老作家在云南展开了为期10天的扎根人民、服务基层的文学活动。
5月29日,《中国作家》仙居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暨文学创作座谈会举行。
参考资料:中国作家杂志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