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数民族剪纸丰富多彩,内涵深刻,是智慧与美的完美结合,体现着文化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典型的文化多样性和种群文化象征的重要意义。笔者从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生存现状着手,解析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并从装饰、色彩、刀法、构图造型四个视角探寻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深入考察剪纸这一民族民间手艺技术,以进一步研究其实际应用价值,唤醒剪纸这一民族文化的深层记忆。
我国各民族均有自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源,56个民族的共同智慧结晶融合成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剪纸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其历史悠远却历久弥新,朴素淳厚亦绚丽多姿,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发展成熟,代表着活的空间记忆和社会记忆。少数民族剪纸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散发着独特的美术内涵,其美术内涵待人发掘,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探究。
一、少数民族剪纸文化解析
(一) 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生存现状
剪纸以汉阳纸的出现为契机开始出现并逐渐流传,是一种兼具广泛性、普遍性和象征性的活态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究其本源,剪纸自出现后逐步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到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其多采用雕、镂、剔、刻、剪等技法进行剪刻,鱼虫鸟兽、花草树木、风景亭桥均可通过剪纸展现,并以不同的形式用于民俗活动的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人们日常活动丰富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剪纸作品的深刻意蕴难以再现,仅有极少老年妇人的作品保留有之前的传统性、民俗性,年轻妇人对剪纸作品的形式特点、传统内涵的意识已淡化甚至忽略,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下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愈加不可行,越来越多的人丢失了剪纸这一手艺,少数民族剪纸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急需保护。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非物文化质遗产保护和申报计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力,其手艺技术、设计创意、方式方法和文化及美术内涵受到重点保护,这对改善少数民族剪纸的生存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 少数民族剪纸文化传承进展
少数民族剪纸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地域性传承和口传心授传承两种。地域性传承以地域为基础,不同地域特色不一;口传心授传承过程对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要求均较高,需要良好的耐心和精湛的技术,其传承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传承方式有待改良。细究可知,促进少数民族剪纸传承过程的因素多种多样:首先,丝绸之路促进了剪纸的对外传播和与海内外各地进行剪纸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其次,手工业的发展和民俗活动的需要促进了剪纸的创作和传承。最后,宗教的传入使得宗教文化融入到剪纸中,并逐渐改变着剪纸的功用和形式,宗教与原始文化的交融促进着剪纸文化的逐步成熟。然而近年来,少数民族剪纸的传承面临困境:一方面,剪纸艺人收入微薄少有人愿意从事剪纸行业,另一方面,剪纸需要学者有恒心,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能做到淡定而心无旁骛的人屈指可数,剪纸文化的传承不断走向衰落。
(三) 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民族差异性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审美观点和生活信仰各不相同,孕育出地方特色浓郁鲜明的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具体来说,少数民族剪纸以丰宁满族剪纸、德宏州傣族剪纸、三都水族剪纸、苗族民间剪纸最具代表性,其中,满族剪纸依附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而产生,其剪纸作品以奔放粗犷著称,不仅有各类反映满族习俗的剪纸作品,还有系列剪纸,呈现出生动多彩的故事和朴素纯真的民族风貌;傣族剪纸充满了佛教文化色彩,主要用于佛教祭祀仪式所用纸幡的装饰;苗族剪纸较其他民族剪纸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剪纸以刻为主,剪为辅,因苗族尚卜好巫,使得苗族剪纸具有奇谲神秘的风格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巫文化印记和图腾崇拜意识。
(四) 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存在价值意义
少数民族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手艺技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其存在价值意义可以归结于四方面:
1. 精神价值意义
剪纸文化促进精神的充实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少数民族剪纸作品图案绚丽多彩,风格多样,展示出各民族各时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为一体,在愉悦身心、开阔空间想象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民众审美能力。因剪纸较多涉及民俗观念、戏曲故事、民间习俗三方面的内容,反射出人们不同的生活和生命追求,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是剪纸艺人情感的诉求。因此,剪纸的精神价值即剪纸在生命追求、审美及情感表达中发挥的导向作用,对增加人们审美情趣、改变视觉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内涵价值意义
剪纸文化蕴含文化史实的流传演变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少数民族多聚族居住于边塞地域,环境交通闭塞,文化变迁缓慢,故而较其他剪纸而言更具有原生性和传统性,堪称剪纸艺术的“活化石”。透过剪纸,可以看到民族历史文化史实及其演变过程,并以剪纸图案为介质进行传递。其次,剪纸艺人在进行创作时善于将多种约定俗成的物象组合排列,采用谐音、双关等方法托物寄语,用以表达衣丰足食、健康长寿等美好展望和纳福迎祥的寓意。这些剪纸作品以象寓意,以意构象,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情感的表达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并暗含着人们是非价值观的判断。
3. 实用价值意义
剪纸文化提供实用审美的双重作用和现代创作的灵感源泉。少数民族剪纸的实用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民间风俗对其的应用。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灯笼、烛台、餐具等常以剪纸进行装饰,多姿多彩的服饰刺绣多以剪纸花样进行打底;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期间可以借助剪纸为活动增添喜气和趣味,较为常见的有窗花、用于婚庆器皿的装饰喜花,生动美观又含有吉祥的美好寓意。剪纸还可为现代民族工艺品的创作提供灵感,将剪纸中的美学内涵运用到生产实践,为生动鲜活、质感丰富的图案设计奠定基础。
4. 时代价值意义
剪纸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更新演变和异域风情的发展趋势。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少数民族剪纸看似被人们渐渐遗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功用形式也与时俱进。由最初各个朝代具有不同象征的窗花、鞋样到近现代背景下的邮票、餐具再至今日的动画、产品设计,剪纸应用的变化形式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着时代烙印,为我们了解各时代风貌和各地风土人情提供依据及强有力的保障,表现出其特有的时代价值意义。
二、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展现
美术内涵即一个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物象所具有的特定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是美术的展现。从广义上讲,美术内涵包括装饰、色彩、构图、内容、寓意等方面的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地理条件下,内容展现不尽相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表达美术内涵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文化对美术内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通过美术内涵,我们能够欣赏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和雅致内涵。而剪纸属于工艺美术,是基于美术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工艺技巧加工而成的艺术作品,因此剪纸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内涵,值得我们探究。对少数民族剪纸文化中美术内涵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美术内涵自身的基础之上,从美术内涵包含的内容解读少数民族剪纸文化,以此探究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
(一) 装饰之维———剪纸文化中美术内涵的图纹符号
装饰是对剪纸进行艺术加工,使得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得到更加和谐统一的剪纸作品,对丰富作品艺术形象、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意义非凡。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装饰特征主要表现在装饰符号的运用和对线条的处理。在剪纸中,常用的装饰符号有太阳纹、月牙纹、锯齿纹
、几何纹、锯齿纹、柳叶纹等,这些装饰符号有着各自的特色,需要根据物象的具体特征进行选取,有时不同装饰符号相互组合在一起,塑造出灵动形象的各式花草虫鱼、奇禽怪兽。其中以月牙纹和锯齿纹最为基础和重要,它们时常交错出现于剪纸作品中,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富有变化。为使其更具韵律性,剪纸艺人还会运用一些简单重复的无意义图纹进行装饰。同时,粗细均匀、相互连结的剪纸线条使得剪纸图案整体更加柔和协调,形成良好装饰风格。
(二) 色彩之维———剪纸文化中美术内涵的视觉感知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知,是鉴赏美术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可以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类。无彩色系多指仅有明度这一基本性质的白色、黑色;有彩色系指红、黄、绿、蓝等颜色,它们同时具备明度、色性和纯度三大基本性质。剪纸中基于纸张的局限性造成色彩运用较为单调,且其与应用场合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依据不同色彩不同视觉感受表达心理寄托:若应用于婚礼、庆典、春节等欢乐的场合,剪纸即采用有彩色系,以增加愉悦的节日氛围;若应用于丧礼等哀伤的场所,则采用无彩色系,烘托人们悲伤的心绪。众多颜色中,红色和黑色是剪纸中最为常用和偏爱的颜色,红色给人激情四溢、热情奔放之感,符合人们的欢乐心绪,而黑色较为深沉、稳重,是无彩色系的典型。为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还采取色彩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方式。总而言之,剪纸色彩纯度较高、颜色选取主观性强。值得注意的是,剪纸作品中运用的颜色并不完全符合物象真实的颜色,可能会根据艺人主观感受进行加工创作。
(三) 刀法之维———剪纸文化中美术内涵的衡量标尺
刀法是剪纸艺术的关键,是美术内涵的衡量标尺。剪纸以剪、刀并用为主,主要刀法有团、尖、方、缺、线五大要素。剪纸刀法一般分为单鲍、对剪、阳剪、阴剪四种,单鲍指将剪纸图案完整剪出且不断连;对剪即将纸对折只剪图案的一半,展开后左右对称,事半功倍;阳剪是只留下线条,去掉块面,阴剪则与阳剪相反。剪纸刀法用力均匀、准确,一气呵成,忌犹豫不决,由此得到的剪纸作品更加流畅有韵律。在所有的装饰符号中,锯齿纹和月牙纹最考验刀工。锯齿纹由刀和纸的切割移动而产生,因锯齿长短、疏密、钝锐的变化使剪纸作品整体更富立体感和空间感;月牙纹以阴刻为主,为作品增添动感和生命力。
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刀法存在差异,故刀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剪纸刀法多豪放粗犷、朴实利索,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剪纸刀法则以精巧秀丽著称。最能体现刀法功力的为“随手秀”,即剪纸家不描不画随手剪,是一种高工艺水准的技术活。正是刀法的娴熟与高超,打造了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独有特色。
(四) 构图造型之维———剪纸文化中美术内涵的基本要素
构图是剪纸最基本、最首要的要素,是对形体、线条、色彩等的有机整合统一。构图包含剪纸艺人的思想和技法,其创意决定着剪纸作品的本质价值,反映出艺人水平高低,拥有良好的构图能够增强剪纸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构图时要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有规律地进行重复、渐变和发射。造型上要更注重形式感的处理,充分协调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剪纸构图时,剪纸艺术家们采用平视构图的一点透视法,解除了空间、视角的限制,方便以连续性模式尽情进行创作。
传统的少数民族剪纸多采用对称、均衡的构图方法,前者整齐明朗,呈现出安静平和之美,后者细致清晰,呈现出活泼灵动之美。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剪纸风格较为粗犷,构图较为随意,但乱中不失自由、协调。究其构图纹样,多采取龙凤、松鹤、松竹等吉祥图案,显示着祛灾祈福的一致性,而剪纸的造型多经过夸张的变形而成,夸张、简洁、粗犷豪放,富有节奏感。
三、 剪纸文化美术内涵的实际应用价值
剪纸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具有不同的功用,主要有张贴、点缀、刺绣底样的功用形式,纪念、象征、宣传的价值意义,可应用于传统节日、婚丧礼葬、宗教活动中等不同场合及商标、插图、背景等新兴类型,并逐步应用于现代服装、动画造型、民间工艺品设计等方面。其美术内涵存在着深远的文化心理,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反映出特定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意义。
(一) 启示民族工艺依据剪纸文化美术内涵进行创作
民族工艺品囊括刺绣工艺品、绘画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它们以精致的做工、生动的图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对民族工艺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归结于以下三点:
1. 视觉色彩心理激发民族工艺巧妙应用色彩效应。剪纸艺术包含着浓厚的视觉色彩心理,依据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巧妙地运用到剪纸中,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由此可见,在进行民族工艺创作时亦可考虑视觉效应,通过色彩打造出蕴含不同情绪的工艺品。
2. 纹样图案促进民族工艺品增添特定价值观。剪纸中的纹样图案多具有象征意义或显示着某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在现代民族工艺创作过程中可以对剪纸作品中的图案进行整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制作成工艺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再创造。需强调的是,再创作并不是一味的抄袭,而是要经过创新性的加工,创造出符合现代认知和价值观的民族工艺品。
3. 构图造型助力民族工艺品呈现动静之美。构图在剪纸、民族工艺创作、甚至任何产品设计中都是需要首先进行考虑的因素,构图的巧妙和完整能够指导后期加工制作,为成品的成功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进行民族工艺品的构图时可以参考剪纸对称、均衡的构图方式,既可呈现安静之美,又可表现灵动之美。
(二) 促进剪纸文化美术内涵应用广泛化
深刻理解认识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扩大剪纸文化美术内涵的应用面对发掘剪纸艺术存在价值、传承剪纸文化、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剪纸文化美术内涵应用面的扩大:
1. 促进剪纸中美术内涵应用的转型。传统剪纸中的美学内涵应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和思想观点,遵循匹配性、融合性、创新性的创作原则,创造出新颖而有时代感的、适应现代的新型剪纸作品。
2. 依据特定主题需要设计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剪纸美术内涵中的色彩可以带给欣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合理、灵活的运用剪纸中的视觉色彩可以满足不同主题、不同场合的需求,因此根据需要量身定做剪纸艺术作品可以促进剪纸不断专业化、拉升剪纸需求,进而扩大剪纸应用范围。
3. 促使剪纸元素引入平面设计中。剪纸图案是对物象的精简概括,这与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提取出剪纸中的视觉符号应用到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标志设计等方面可以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方式,增加设计中的美学特色,显示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4. 推进剪纸艺术引入到课堂。剪纸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子专注、耐心、认真的良好品格,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美学观,教育界应认识到剪纸的存在价值意义,将剪纸引入课堂,通过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展现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美。
四、重视引导与监管规范并行———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有着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术内涵,多元、丰富的少数民族剪纸中包含的历史印记是我国文明的沉淀累积,加强对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保护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现今,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对提高其存在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加强学习、传承的紧迫性要求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刻不容缓。
首先,政府应加强重视和引导,通过电视、互联网等载体媒介和微信等公共平台对少数民族剪纸文化进行宣传,设立剪纸艺术馆进行收藏展览,让有意义的剪纸作品为人所知,以此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激发人们的兴趣,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维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形成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各部门细化分工,加强监管和引导,降低复制、抄袭、滥造对剪纸艺人的挫伤,使剪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升民族工艺品质,以剪纸为原型打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推动剪纸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三,要呼吁更多学者研究剪纸艺术,探寻剪纸背后的科学化、规范化理论,研究剪纸艺术中的美学内涵,在理论的基础上切实理解剪纸艺术的发展路径和创新本质,阐释剪纸的独特魅力,降低现代文明对剪纸造成的冲击,全面、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和文化。
结语
少数民族剪纸是一项民间艺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文化的变迁和风土人情。各少数民族剪纸互有差异性亦有其特色,共同展示着剪纸文化中的美学内涵。我们应继续自觉传承和发扬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并进一步研究剪纸中的色彩运用、构图造型,提取出剪纸文化美术内涵中的精华,扩大剪纸美术内涵应用面,在保护少数民族剪纸文化的同时开发剪纸中美学内涵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 马莉萍.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文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马 楠. 德宏州傣族剪纸及其手工艺文化[D]. 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李 飞. 丰宁民间剪纸中的满族文化和艺术形态[D]. 苏州大学,2008.
4. 郑利锋. 浅析水族剪纸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D].贵州民族学院,2011.
[作者] 林崇华 (1972-),男,辽宁抚顺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厉戟 (1974-),男,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王晓华 (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