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 达斡尔语称作“贝阔”,曲棍球是我国各民族中唯独达斡尔族保留下来并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其中称曲棍球球棍为“波依阔”,由当地枝干挺直的柞木弯曲根部削扁而成;球为“颇列”,有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种。毛球多由牛毛团压制而成,毛球轻软,弹性好,滚动速度比较慢,适合少年和儿童击打。木球用杏树根或柞树根削磨而成,质地坚硬,不易破损,适合成年人击打。火球则是把木球掏成空心,再在球上挖出几个窟窿,内燃松明、油脂或桦树皮,可以保证长时不熄,夜幕降临,飞舞的火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红线,这是达斡尔族村屯夜晚最美的一道风景。
据史料记载,传统曲棍球竞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我国就有对曲棍球的正式记载,分为骑马击球和徒步击球两种,分别称为“击鞠”(马球)和“捶丸”(步打球),将曲棍称为“月杖”。到了辽代,契丹民族普遍热爱类似运动;唐、宋年间,传统曲棍球颇为流行,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击”游戏,同达斡尔族的“波依阔”极为相似。在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两条唐代花毡上可以看到“步打球”的形象,在当时,表演曲棍球项目的几乎全为女性。
每逢新年春、中秋等节日和婚嫁喜庆,达斡尔族各个“莫昆”(氏族部落)的人们便组成两队,开展曲棍球比赛。比赛场地多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大小无具体规定,共两个球门,设在两端,比赛时对垒双方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每队各有一名守门员,其余队员分别为前锋和后卫。在群众性的曲棍球比赛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球场规则。达斡尔语中,把曲棍球球场地两端的球门称为“阿那格”(狩猎营地)和“耶热”(野兽洞穴),由此可见,传统曲棍球运动与达斡尔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分别于1976年和1980年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支男子专业曲棍球队和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队。现在该旗已经成立达斡尔族曲棍球队,并在中小学增设曲棍球课程,为我国曲棍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国家体委将该旗命名为“曲棍球之乡”;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分别被列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Ⅵ—15
类别: 传统体育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