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中国西汉代年末就有马球,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魏朝也有马球,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马球盛行于唐、宋、元三个朝代,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在陕西乾县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的墓道上,发现了一幅大型壁画《马球图》。壁画高130~240厘米,宽600厘米;画面人物众多、背景宽阔;参与击球者二十余人,手执偃月形球杖,身骑奔马,做出竞争击球的不同姿态,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收集到一面铜镜,上有一幅唐代女子打马球图。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之西,帕米尔高原东部。西北与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与阿富汗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相连。属喀什辖区。
历史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我国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和西亚的重要的通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渠道。有资料记载,马球是唐代由波斯(今伊朗)经阿拉伯传至吐蕃(今西藏)的,后来传入于中原地区时,塔什库尔干是必经之道。在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较近的北克什米尔喀喇昆仑山麓“丝绸之路”古道上,有一个村庄叫巴基斯坦吉尔特,村里长久以来就流传着古老的马球比赛的事。古代马球传入中国时,所经路线与塔什库尔干有密切的关系,塔吉克族在那时接受和学习了马球技艺,也是不难想像的了。
并且,在丝绸之路古道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发现一处石头城遗址,石头城遗址之南不远处,发现一处古代马球场,球场的场地和看台轮廓都很清晰。这个马球场,同史料上常见到的修筑在郊外空地上的马球场一样,四周有碎石修砌的矮墙,它是打马球时的边线界墙。这个马球场遗址距县城主要街道有三四公里,说明古代马球场是建在城里比较繁华的地段。这说明很早以前,塔吉克族就有打马球的习惯了。据当地老人回忆,马球活动在过去大都是有钱人玩的,在1932年到1938年期间,英国驻喀什代办曾在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玩过马球。
马球,塔吉克语叫“高保孜”,也有人称“乔干”。马球运动是塔吉克人传统的体育项目。对于马球起源,在当地民间有与宗教有关的说法。据说,过去在宗教战争中,一派的首领将另一派的首领打败杀死后,把头颅割下来,骑兵们用棍子把头颅当球打。后来人们觉得骑在马上打球很好玩,很威风,渐渐演变成打马球。这个说法有点传奇,但很残酷。
据当地塔吉克族介绍,有一种木质马球,是取当地的一种树根做成。这是一种灌木的根茎,塔吉克语叫“托合”。这种根茎呈圆形,直径约20多厘米,用刀削成直径17—18厘米的球形。木球比较结实,一般打不坏。还一种马球用毡子缝制,里面填实碎毡片、碎布,中间放干羊粪蛋,做成直径20厘米左右的马球,比木质球稍大。这种球轻便有弹性。球棍有两种,一种长一米左右,直径约10厘米,上圆下扁,手握处较细;另一种马球木杆呈扁形,下端突出部分呈“J”字形,手握处细而圆滑。
参赛的马球运动员,无专门服装,为区别双方队员,采用了塔吉克族民间传统的特殊方法。一方戴红色头巾,塔吉克族认为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另一方头戴白色的头巾,塔吉克族认为白色代表纯洁、远大。
马球比赛场地长180米,宽90米,也小点的,中间有一条直线。双方进球的地方是一个直径约50厘米、深50厘米的坑,球打进对方坑里为胜。
双方上场的人数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是每队6—12人,每一个队代表一个家族或一个部落。裁判一主一副,身上挂布条作标记,可骑马在场上流动裁决。参赛运动员多,裁判两主两副。
半小时赛一场,分上下两场。双方设一持棍守门员。在比赛中也有一些规则,如不准用球棍打马、打人或是拽人、三次违纪罚下场、比赛途中可换人等。总之,民间的马球赛规则是宽松的。
但选择参赛的马是讲究的。不要烈性马,因烈性赛马往往会跑过头,失去球。体格健壮而温顺马,才能入选。选好的马,马鬃上和马尾上都系红色布条,打扮得十分漂亮。打马球是塔吉克族马背上的竞技,要拼勇敢、讲技巧、比智慧,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
但是,在塔吉克族群众中见过或是参加过这项运动的人并不多,一些老年人听说过或见过,而年轻人只是听人说过。至于举办马球赛,那是较为遥远的事了。1974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20周年大庆时,举行过一次马球表演赛,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看过和参加过表演赛的人已无几。这种现状说明,作为塔吉克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马球,面临濒危。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里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组织人力进行抢救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申报,已于2008年6月,塔吉克族马球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闲暇时的塔吉克男人们的马球比赛
帕米尔高原下的塔吉克族马球赛
帕米尔高原下的塔吉克族 马球赛
编号:Ⅵ-37
类别:传统体育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