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7年的内蒙古艺术学校。1987年3月,在内蒙艺校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7年6月20日,独立设置的内蒙古艺术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宣布成立。
内蒙古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系、舞蹈系、影视戏剧系、文化艺术管理系、新媒体艺术系、公共课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一所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设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1个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18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文艺学二级学科授予权,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艺术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各1门,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1个,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动漫产业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内蒙古皮革艺术产业化项目示范基地”。2008年,艺术学院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3个专业获批“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本科”招生资格。
内艺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专任教师445人,副高以上136人,国内外客座教授30多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荣获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者1人;在自治区文联所属的专业协会中,拥有舞蹈家协会主席1名、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各1名,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各1名,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两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名,还拥有全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各1名。
作为“内蒙古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内艺始终坚持以培养民族艺术人才为己任,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各门类中高级艺术人才、尤其是蒙古族艺术专门人才、传承发展以蒙古族艺术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民间艺术的鲜明办学特色。德德玛、拉苏荣、腾格尔、斯琴格日乐、李镇、阿拉腾奥勒、三宝、李德才、敖登格日乐、康绍辉、康洪雷、萨仁高娃、纳森、娅伦格日勒等从内艺走出来的一大批艺术家和知名人士享誉国内外,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自治区文化领域及民族艺术教育事业的栋梁和中坚力量。
内艺在强化学科专业民族特色的同时,重点建设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区特色的音乐学、舞蹈学学科专业群,实现了长调、马头琴、呼麦、蒙古舞、二人台等特色专业方向的重点突破,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了专业建设的民族特色与地域优势。
多年来,艺术学院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团体以及知名专家学者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往。先后与蒙古、美国、丹麦、日本、韩国、德国以及港澳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艺术团体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多次应邀组团前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访问演出或举办作品展览,扩大了蒙古族艺术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为宣传、树立内蒙古改革开放的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艺术学院同美国肯塔基大学正式签署了“2+2”与“3+1”合作办学协议,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宽度与广度,使学院朝着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正确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是内蒙古自治区培养专门舞蹈及相关专业高级人才最重要的教学基地,以培养专业的高级舞蹈表演人才、舞蹈编导人才、舞蹈教育人才为目标。包括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办学层次。
舞蹈系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素质优良、专业过硬、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多数教师集教、编、演于一身。教师队伍中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比例占70℅,可以充分实现本土文化的吸收与传达。近年来,舞蹈系积极落实学院人才强院战略,集中区内外人才资源,走出了一条“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现任教师中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主席一人;两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草原英才”;一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以及全国突出贡献舞蹈家;一人获自治区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近年来一批舞蹈新秀脱颖而出,如包红、呼德勒、斯仁道力玛、诺敏、何佳、赵磊、白格黎玛等,他们在“金燕子” 国际舞蹈大赛、“荷花奖”“桃李杯”“成吉思汗杯”等国内外及全区舞蹈比赛中获得大奖;在不同的演出院团担任独舞、领舞等重要角色。
根据学院发展战略规划和舞蹈系“十二五”发展规划,舞蹈系大力提升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和重大突破性成果。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有:2008年《蒙古舞》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全国第一门舞蹈类本科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2014年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蒙古舞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获得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蒙古舞教学组合课》荣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2007年、2013年分别出版特色音像教材《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与《蒙古舞技能训练教材》两套;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7项,校级、院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舞蹈系教师学术论文集1部;全系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6篇。
舞蹈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舞台艺术实践为突破,鼓励原创作品,培养拔尖人才,挖掘蒙古族舞蹈文化资源,彰显蒙古舞特色。近年来,舞蹈系倡导教师创作,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比赛,师生创作了《草原酒歌》《马背上的女人》《心中的绿洲》《塔林毕斯贵》《伊茹勒》《米力嘎》《顶碗舞》《文钦赤那》等40多部原创舞蹈作品,并多次在“桃李杯”“荷花奖”“成吉思汗杯”等舞蹈大赛中获奖。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周年大庆、艺术学院五十年院庆,承担创作、排演了大型原创蒙古族主题舞蹈《吉祥草原》。该主题舞蹈是自学院成立50年来第一部原创性、大型诗化舞蹈作品,是集民族性、史诗性、艺术性、时代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教学示范保留剧目,成为内蒙古舞蹈发展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该作品全长120分钟,近20段舞蹈全部由舞蹈系教师和学生表演,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文艺界和社会引起了广泛影响。
十余年来,先后参加奥运会、世博会、草原文化节、昭君艺术节等大型演出500余场,参演学生近14000人次。曾先后赴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朝鲜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交流,受到了热烈欢迎,扩大了蒙古民族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近年来,舞蹈系先后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和自治区“教育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1年度被评为内蒙古大学校级教学团队;2013年度获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2013年度“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2014年度蒙古舞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一人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多人获得“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