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研究  > 详细页面

扎根人民 美美与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回望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超 2022年01月24日 阅读量:

贾作光蒙古族舞蹈《雁舞》剧照。

杨丽萍经典傣族舞蹈《雀之灵》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五》剧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民间走来,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回望其发展历程,历经历史变迁,而以迥然的风格、特有的神韵、绵延的律动,挥洒着真挚热烈的生命情感,也弘扬了顽强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新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腾跃着泥土的芬芳,也流淌着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绚烂多姿的新篇章。

  1 满怀民族深情 经典佳作由此诞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这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人民生活,也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着宣传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在“文艺为人民大众”精神的引领下,舞蹈家们纷纷深入民间,向人民学习,致力于创作具有时代意义的佳作。在这一期间,我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戴爱莲在战火中辗转回到祖国,她心中深厚的民族情感呼之欲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成为她强烈的愿望。1946年,“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举行,演出舞目有《坎巴尔罕》《嘉戎酒会》《瑶人之鼓》等。这是戴爱莲多年来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实现其舞台艺术创作的集大成,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表演的开端。同年,中国现当代舞蹈奠基人吴晓邦创作了蒙古族舞蹈《希望》《达斡尔舞》等;贾作光亲近牧民生活,创作出《牧马舞》《鄂伦春舞》《雁舞》等优秀作品;康巴尔汗·艾买提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新疆各民族舞蹈,创作了《盘子舞》《打鼓舞》等经典舞目。

  此外,因为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来到云南,也由此推进了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舞蹈教育家、编导梁伦改编传统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撒尼跳鼓》,西南联大党组织下的民主青年联盟创作舞蹈《跳鳞甲》《跳鼓》《跳叉》等,这些承载着真挚情感且质朴鲜活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关注与热议。

  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时期,我国舞蹈先驱怀抱着深厚的民族情怀,以拳拳之心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舞台创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些看似星星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抚慰了人民的心灵,深蕴其中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2 展示新生活 一派欣欣向荣之态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地处处焕发新的生机,也由此开启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新时期。

  1949年,《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在北京中南海演出,蒙古、回、藏、苗、彝等风格浓郁、各具特色的舞蹈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精神状态,抒发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对新中国的热爱、对新生活的向往。1951年戴爱莲创作的藏族舞蹈《春游》获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首次在国际舞蹈赛事中获得大奖。

  这一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引领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呈现欣欣向荣之态。舞蹈家继续深入民间,对民间舞蹈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极具影响力的舞蹈作品。

  1957年金明创作的傣族舞蹈《孔雀舞》,1959年阿依吐拉创作的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还有1962年莫德格玛创作的蒙古族舞蹈《盅碗舞》、陈翘创作的黎族舞蹈《草笠舞》,均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

  1959年,我国第一部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的舞剧《五朵红云》创作完成。舞剧以“舂米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篝火舞”等黎族民间舞蹈及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演绎了海南岛黎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故事,由此开启了我国民族民间舞剧创作之先河。

  此外,毛相运用民间孔雀舞元素编创了《孔雀舞》,崔美善改编了朝鲜族民间舞《长鼓舞》,冷茂弘创作了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黄伯寿用蒙古族舞蹈律动编创了舞蹈《草原女民兵》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各族人民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细腻地描摹出人们欢欣愉悦的美好生活画面,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典范。

  3 如沐春风 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也为文艺发展带来勃勃生机。1980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1983年的全国乌兰牧骑演出队会演,让原本就能歌善舞的各民族如沐春风。特别是在为期1个月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绚烂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大放异彩。

  舞剧作为一种戏剧式的舞蹈艺术作品,是舞蹈艺术发展到高阶段的艺术形式之一。1979年,以傣族民间传说为原型创作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以出色的舞蹈表现力烘托渲染,使舞剧在人物塑造与故事讲述上颇具特色。1992年,彝族舞蹈诗剧《阿诗玛》打破舞剧线性叙事的框架,探索出以人物为核心的情境交织的诗化创作,是我国极具创新性的舞剧创作典范。其他优秀的民族舞剧还有藏族舞剧《卓瓦桑姆》、满族舞剧《珍珠湖》、蒙古族舞剧《东归的打雁》、朝鲜族舞剧《春香传》、壮族歌舞史诗《红日照南疆》等。

  与此同时,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创造了新的辉煌:陆善林等创作的《赶圩归来阿哩哩》(彝族,1980年)、贡吉隆等创作的《追鱼》(傣族,1980年)、杨桂珍的《水》(傣族,1980年)、马跃的《奔腾》(蒙古族,1986年)、孙龙奎的《残春》(朝鲜族,1988年)、杨丽萍的《雀之灵》(傣族,1986年)、张继钢的《母亲》(藏族,1993年)等。这一时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表达着来自现代都市的乡愁,酝酿着愈发甘醇的民族韵味,在创作实践的反思中探索前行。

  4 彰显时代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盛放

  21世纪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散发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2002年,云南歌舞集《云南映象》传递“原生态”的艺术理念,让人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领略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强大的艺术张力,也由此开启了民族舞蹈“原生态”创作与舞台呈现的探索。藏族舞蹈《离太阳最近的人》、维吾尔族舞蹈《刀郎人》等作品,为风格鲜明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赋予时代意义,尤其强调在舞台呈现上的符号化内涵与意蕴。傣族舞蹈《邵多丽》等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继承发展、大胆创新,为融入现代舞编创风格与表演技法提供了参考。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自2014年起,中国舞协开始了“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舞蹈艺术家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与各族人民的共同生活、深入交流中创作出了《希格希日-独树》《老雁》《阿嘎人》《转山》《青稞》《我们看见了鸿雁》《国家的孩子》等作品。

  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以人民为中心”、传承与创新并举也一直是创作者的孜孜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此指引下,非遗舞蹈、民族传统舞蹈等成为新的关注重点。北京舞蹈学院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向民间舞者学习,邀请他们来院传授,并推出了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打造的精品演出《中华民族风——少数民族舞蹈精品荟萃》,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创作的民族舞蹈经典之作;华南师范大学岭南非遗舞蹈专场《粤舞中华》,对20多种“原生”舞蹈素材进行艺术性改造,让它们在舞台上“活”起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和社会呼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地前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基础上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精神中继承发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舞蹈精品,这是当代各民族舞蹈创作的使命所在,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李超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