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理论政策研究 > 理论研究  > 详细页面

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朱慈恩 2018年09月19日 阅读量:

  1912年7月24日,北洋政府在国务院下专设蒙藏事务局,取代清朝的理藩院全权处理边疆事务。1928年12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其改为蒙藏委员会,在行政院下与各部平行,职掌蒙古、西藏各项行政事务。作为国民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管理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蒙藏委员会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民国时期,国人所指的边疆多是文化意义上的边疆。中国传统是以农立国,“东南各省以海为界,本即国界,而吾人均不视为边疆,川甘青康地腹心,反称之为边疆,诚以农耕畜牧之不同,乃正统文化与附属文化之所以分也”。所以一般把东三省、蒙古、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青海、西康、西藏等省份看做是边疆,其余则为内地。而以“蒙藏”一词涵盖边疆显然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国民政府中负责边疆事务的机构,蒙藏委员会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早在1913年3月7日,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就颁布了《蒙藏学校章程》,在原来清朝理藩院直辖的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3校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扩充,成立北平蒙藏学校,招收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的学生。此后,各地纷设蒙藏学校,计有南京蒙藏学校、康定蒙藏学校、丽江康藏师资培养所等,招收高小、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以造就蒙藏各项专门人才。

  除了各处蒙藏学校外,蒙藏委员会还直接于蒙藏地区创办学校。1934年,蒙藏委员会派遣委员长黄慕松入藏致祭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曾与西藏地方政府协商在拉萨设立小学。1937年,拉萨小学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勉强招生开学,首任校长为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参议蒋致余。拉萨小学建校之初,学生尚不足百人,开有汉文、藏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等课程。此后办学经费逐渐增加,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成为西藏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拉萨小学外,还开设了萨札古、昌都、江达、札什伦4所小学及拉萨仲科子弟学校。在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内蒙古各旗以及宁夏、青海等地,至1943年蒙藏委员会共设有旗立小学38所,宁夏有小学8所,在青海有蒙藏文化促进会所设小学54所,兼收蒙古族、藏族学生。

  为了培养边疆工作的专门人才,蒙藏委员会还创办了各种培训机构以及高校附设的蒙藏班。1931年,中央政治学校设立西康学生特别训练班及蒙藏班,1933年改为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同年,国民政府在国立中央大学及北平大学设蒙藏班,招收蒙藏学生。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于包头、西宁、康定三地各设蒙藏学校分校一处。1933年蒙藏委员会设立蒙藏政治训练班,招收高中毕业生,教授蒙藏语文及关于边疆政治实用各学科。上述边疆学校以及各类训练班的开办,培养了一批熟谙边务的专门人才,对于边政的推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蒙藏委员会还积极资助当时的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团体兴办教育。1935年,蒙藏委员会决议补助边疆文化机关及学校经费。在蒙藏委员会该年度预算中,文化教育经费由原来的4万元增至6万元,其中回民教育促进会、蒙古文化促进会、藏民文化促进会等,每月各补助300元,西康师范学校每月补助200元,成达师范学校在原有补助的基础上再增补600元。

  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1930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蒙藏教育司,并将1928年成立的边疆教育讨论会改组为边疆教育委员会,由此两机构专职负责边疆教育。1930年12月,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编订了《蒙藏教育法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实施蒙藏教育法案》。在蒙古族与藏族聚居地设立了近30所中学及乡村师范学校。但因经费问题,直到1935年,方由中央补助30万元,以推进开展。同年,蒙藏委员会召开年度会议,会同教育部商定蒙藏教育计划。次年,蒙藏委员会特派员与教育部商定蒙藏教育推广计划。

  蒙藏委员会下设有各种研究机构,从事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至1945年,完成了《马鬃山调查报告》、《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伊盟左旗三旗调查报告》、《青海玉树囊谦称多三县调查报告》、《宁夏洛调查报告》、《祁连山调查报告》、《昌都调查报告》、《果洛调查报告》、《丽德大道调查报告》共9种,对上述各地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做了详细的调查。

  1941年9月28日,中国边政学会成立,由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兼任理事长,蒙藏委员会成员都是该会的会员。中国边政学会云集了大批当时从事边疆研究的第一流学者,编辑出版了《边政公论》杂志,刊载了很多关于边疆教育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如吴鼎的《边疆教育之现况及今后推进之方法》、王一影的《泛论边疆夷族青年的教育与训练》、欧元怀的《边疆教育之今后》、胡耐安的《将何以开展边疆教育》、邱纪风的《滇黔边境苗胞教育之研究》、梁瓯第的《民国以来的两康边民教育》、《广西的瑶民教育》、《贵州的苗民教育》、《新疆教育鸟瞰》等。

  由于教育部以及蒙藏委员会的推动,民国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根据1946年的统计,国立各边疆学校计有61所,其中小学34所,中学2所,专科学校3所,职业学校8所,师范学校14所。边疆小学招收各族学生,在游牧区域实施流动教育,耕牧区域则创办山寨学校。多数边疆小学兼办社会教育,并有医药卫生设备,补助膳食、制服、书籍等费用。边疆中学的办学与内地中学相同,边疆职业学校多为初级并具有实用性质,科目有农科、畜牧科、纺织科、医事科等,视边疆地区需要而定,各校均设有补习班。边疆师范学校计有西南、大理、丽江、贵州、西宁、西北、肃州、绥宁、康定等14所。学制为4年,3年内完成内地简师之课程,最后一年学习所在地之民族语文,并鼓励毕业生留在边疆地区工作。

  除学校教育之外,边疆地区的社会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图书馆、阅报室、补习所以及各种流动巡回施教队也纷纷创办,成为这一时期边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蒙藏委员会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在注意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以形成整体国族意识。这一点首先在民族教材的编写中得到了体现。各边疆学校的课本于1932年即开始着手编订,至1935年完成蒙藏文小学国语课本各8册,常识课本4册。教科书注重边疆文字的拼音与读法,其内容以边疆事物为主。除了教科书以外,还编订有各类乡土教材和补充读物,内容亦以边疆为主,取消了以往封建史书中关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歪曲记载。

  提倡国语,统一语言,以清除民族间的隔阂,是养成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编成了《汉蒙合璧国语教科书》、《汉蒙合璧短期小学课本》、《汉回合璧小学课本》等10数种,并拟定了《蒙藏各地推行注音符号办法》,推行注音符号。教科书还特别注重民族特色内容的编辑,如对有关民族关系的历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以及宗教知识的内容等都注意收编。教科书还编入了大量有关各族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插图,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