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民族文化传承  > 详细页面

注重教育,让贫困不再代际传递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国欣 邓丽娟 2018年08月15日 阅读量: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的学生在上实训课。 张春铭摄

巴格力阳光幼儿园的孩子们。 木合皮力·木合塔摄

库车县乌恰镇萨喀古小学学生在诵读经典。 张春铭摄

杭州市对口援建的幼儿园,崭新的校舍,绿意盎然。周旭辉摄

  行走在新疆阿克苏,无论是在乡村的幼儿园,还是在县城里的中小学,朗朗读书声总让人感到希望无限。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这片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土地上,教育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也承担着更大的使命。

  学前教育全覆盖:大国公民初体验

  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盖孜力乡巴格勒克村,是杰苏尔·木沙的家乡。今年7岁的杰苏尔·木沙,最远只去过5公里外的柯坪县城,但却知道祖国的陆地版图是一只雄鸡;翻过天山,穿过平原,就能看到海洋。

  “我喜欢上幼儿园。”杰苏尔·木沙干净的脸蛋上写满认真,奶声奶气的普通话很标准。杰苏尔·木沙是巴格力阳光幼儿园的学生,这所距离他家仅有5分钟路程的幼儿园,是巴格勒克村最漂亮的建筑。

  走进巴格力阳光幼儿园,一个由栅栏和白杨围出的清净院子里,滑滑梯、跷跷板等儿童游乐设施一应俱全。院子中间一幢亮黄色的两层小楼,便是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游戏室、科学探索活动场所齐全。教室隔壁就是宿舍,一张张高低床上,天蓝色的被褥叠得很整齐。墙边的储物格里,放着洗净的碗筷,墙上挂着一排排干净的小手帕。

  巴格力阳光幼儿园现有学生204名,大中小班各两个,巴格勒克村3岁到6岁的孩子悉数入园。幼儿园有教师20名,每个班级都有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孩子们每天在园内吃早餐、午餐和下午的加餐,食谱中有大盘鸡、牛肉汤、鸡腿,还有香蕉、西瓜等水果。

  在教室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由老师们制作的中国美食地图。陕西的羊肉泡馍、河南的烩面、云南的过桥米线……几个孩子站在地图前,互相争执着哪种美食看起来更好吃。

  “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祖国很大。在巴格勒克村之外,还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巴格力阳光幼儿园园长木合皮力·木合塔说,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便于感知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据巴格力阳光幼儿园挂职院长光其克·新巴介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早上,老师们都会站在幼儿园大门口,和孩子们一一问好,并查看孩子们的手和脸是否洗干净了,衣服是否整洁。课间上厕所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孩子们要排队。教学楼的走廊里还有模拟的红绿灯和斑马线,提示孩子们注意交通安全……

  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重点任务。这个曾经因为师资问题造成的教学短板,如今逐渐补齐。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新疆实施新录用公务员、新聘用教师赴南疆四地州农村幼儿园支教计划。在巴格力阳光幼儿园,就有几名这样的支教老师。晨读时、课堂上,他们为每一个孩子纠正发音。大班的孩子,基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我的理想,就是把巴格勒克村的孩子们都培养成合格的小公民。”木合皮力·木合塔说。

  据了解,在柯坪县,每个村子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至少有一所像巴格力阳光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适龄儿童应入尽入。在整个南疆地区,情况同样如此。在中央支持下,新疆投入巨资,开通“绿色通道”,以南疆四地州农村地区为重点,在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完成了全区4408所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任务,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目标。至此,新疆全区实现农村学前3年免费双语教育全覆盖。

  基础教育提质量:把孩子们送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在乌什县第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正在朗读课文。在这所学校,每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放学前,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们用普通话朗诵国学经典。

  “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打好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很重要。”乌什县第三小学校长余腾娜说,从学业上来说,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各门功课;从人生发展来讲,将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据余腾娜介绍,以前受农村语言环境的影响,孩子们刚入校时,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很薄弱。“一个班级50人,最多有10人能说普通话,发音还不标准。”这两年,随着农村双语幼儿园全覆盖,情况已经有所改观。然而,学校却丝毫不能放松。每年8月,在正式开学前,学校都会组织即将入学的孩子集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以便他们在入学后能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

  特岗教师的到来,也为该校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山东姑娘李盼盼来乌什县第三小学任教已经两年有余,如今是一名语文教师。“看着学生们的普通话从磕磕巴巴到越来越流利,那种自豪感难以形容。”李盼盼说,新疆在内地大量招聘特岗教师,且待遇优厚,她的不少同学都通过应聘特岗教师来到了这里。

  不仅在乌什县第三小学,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出路,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支持下,阿克苏各地的中小学都多措并举,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为这些“雏鹰”们展翅高飞储蓄能量。

  以强校带弱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让阿克苏的农村学子们有机会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增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苏比努尔·托合提得知自己考上疆内内初班的时候,她高兴得哭了。“长大后,我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说。

  苏比努尔·托合提是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十五大队阿勒迪尔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这所距离阿克苏市区80公里的农村小学,以前很少有学生考上疆内内初班。今年,包括她在内的25名阿勒迪尔小学考生的成绩超过了疆内内初班分数线。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阿克苏市第二小学的对口帮扶。阿克苏市第二小学每年从本部派出骨干教师,赴阿勒迪尔小学支教,时间至少一年。在阿勒迪尔小学的课堂上,远程直播平台的使用,使学生们可以同步看到阿克苏市第二小学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这便是阿克苏地区大力普及推广的集团化办学、捆绑式支教模式。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阿克苏各县市城区重点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农村学校建立捆绑协同发展教育集团,集团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共同教研、同步提升,被帮扶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作为阿克苏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成员,阿勒迪尔小学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职业教育重改革:为地方培养扎根本土的人才

  2016年9月,家住拜城县铁热克镇铁热克村的库都斯·库尔班,成为阿克苏技师学院—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的一名学生。今年毕业的他通过校企合作到阿克苏市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前3个月每月1000元学徒工资,实习期结束后,每月工资收入在2500元至4000元之间。今年,有200多名同学和库都斯·库尔班一样,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就业。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人笃信的真理,考上大学也成为很多孩子的奋斗目标,但是对于一些生活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边疆地区的孩子来说,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还有些困难。而在这所职业学校里,很多像库都斯·库尔班一样的青年,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圆了自己的成才梦。

  该校与361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跟企业岗位需求。就读职业学校,让库都斯·库尔班和同学们未来的路变宽了。“我们学的专业找工作都不难,以后能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心里也更踏实。”库都斯·库尔班说。

  在阿克苏,像这样的中等职业学校总共有8所。“阿克苏地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兜底作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张百和介绍,2017年,阿克苏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有力带动了学生家庭脱贫。

  “思路决定出路。”镌刻在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墙面上的这句话,时时鞭策着莘莘学子。

  这所于2015年建成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的学校,填补了阿克苏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其建校宗旨便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在这所学校,本科专业中有85%属于阿克苏地区和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所急需的专业。为了紧跟地区发展步伐,学校还多次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我们学校7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会留在阿克苏。我们要为阿克苏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人才。”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健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