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科技 > 科技成就  > 详细页面

用科技助农铸就民族团结丰碑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闵创建 2018年07月30日 阅读量:

  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人们对于西北的想象,总会犯两个错误:或者是夸张了它的荒凉与贫瘠,或者是奢望于它的崭新和发展。”

  占据着宁夏半壁江山的宁南山区,以戈壁荒滩、苦甲天下而闻名。“种一撂子,收一抱子,打一帽子”,是当地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

  如今,借助科技的智慧之手和一代又一代农村科技工作者与天斗、与地斗的劲头,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正在将宁南山区“崭新和发展”的奢望变为现实。

  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点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得知宁南山区的群众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的情况后,潸然泪下,指示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到宁南山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希望利用科技尽快让那里的群众摆脱贫困。

  经过综合考察,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先后在宁南山区建立了8个不同类型的农业试验示范基点。专家们在那里一扎就是几十年,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那片黄土地。

  西北水土保持所的李壁成研究员,刚到宁南时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宁南一呆就是20多年,由他手把手带出来的研究生现在都已成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的专家。

  农业试验示范基点大多在野外,生活条件极为简陋。专家们大多来自城市,且都是汉族,为了尊重当地回族群众的生活风俗,他们一改几十年养成的饮食习惯。当地的回族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受感动,自发地给科技人员送去鸡蛋和蔬菜。在一来一往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上黄基点当年建设的时候非常艰难,科技人员当时只能住在村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1986年的秋天,连续阴雨,房子突然倒塌,锅碗瓢盆全被砸坏。回族群众得知后,主动腾出并不宽敞的窑洞借宿给科技人员,还一家一户凑起灶具拿给他们。现在上黄基点条件改善了,科技人员也搬到了新楼房,可那套由群众凑起来的炊具仍然保留着。科技人员说:“这可是我们与上黄回族群众友谊的见证呀。”

  动真情  真扶贫

  在宁南山区开展科技扶贫20多年,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帮扶的村大多是西海固地区最穷的地方,但帮扶干部没有一个退缩,而是动真情、真扶贫。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前任主任王克制与老伴长期两地分居。他退休时,大家原以为他可以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他主动请缨,到西吉县下堡乡北庄村开展科技扶贫。他说:“我对宁南山区有感情,我要把北庄村扶出个样子再回家。”他说到做到,帮助村里制定扶贫规划,跑项目、争资金,亲自督促机修梯田,调良种、打井窖、筑水坝、建暖棚。在他的带领下,北庄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一下子成为宁南山区脱贫的典型,来参观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

  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赵全仁由于常年扶贫蹲点,患上了慢性疾病,但他没有打退堂鼓。2003年遇到多年不遇的大旱,西吉县酸刺村人畜饮水困难。他为老百姓想办法,动员干部职工捐款捐物,购买抗旱设备,给老百姓从十几公里之外拉水,春节前给村里最贫苦的群众送面粉,让他们也能过上一个好年。

  大到帮村里建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小到发放过冬棉衣,也许包扶的科技干部早已忘记,而老百姓心里却都有一本账。他们编了一首打油诗唱道:过去是“荒山秃岭连成片,土房破车尕老汉,灾害连年收成少,砂锅煮的是洋芋蛋”;通过科技扶贫,现如今“层层梯田绕山梁,山村处处是新房,电视电话进了村,生活一天一个样,民族团结逢盛世,脱贫不忘共产党。”

  科技演绎奇迹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科技演绎奇迹。宁南山区最大的困难是缺水,经过调研,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认为最大的出路是发展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攻关,成功开发出了适宜中部干旱带种植的硒砂瓜种植技术。如今,这里的硒砂瓜种植规模达到百万亩以上,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民增收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上世纪90年代村民还一直靠返销粮、救济粮“混肚子”。2008年,产自这里的硒砂瓜,成了北京奥运会专供食品。2009年,这个小山村一下就买回了15辆小轿车。当地老百姓自豪地说:我们的硒砂瓜是石头缝里长出的珍品,干旱带上结出的精华啊!

  回族集中的西吉县,马铃薯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粮食和经济来源,但由于脱毒、储藏技术方面不过关,马铃薯产业收入不高。科技发展中心组织攻关,课题主持人陈彦云教授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抛妻舍子带领课题人员深入农户,有时数月不回家。经过他们艰辛的付出,终于解决了马铃薯脱毒和窖藏技术难题。如今,通过窖藏、冬储、春卖,马铃薯卖出了苹果价,土豆豆变成了金蛋蛋。

  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

  如何使科技服务畅通到田间地头,被称为科技到田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几年前,老百姓还为农产品销售又愁又怕,愁的是好东西无人问津,怕的是价格波动。

  为此,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借鉴公安110模式,搭建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创造性地推进农业科技110服务。如今,农民有难事,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身处六盘山区的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农产品销售一空。通过农业科技110,还可以接受专家咨询、培训,掌握农产品营销和市场信息。

  2007年的大年三十,石嘴山市回族群众徐学礼给农业科技110 打来求助电话,说自己家的奶牛难产,需要专家上门。接到求助电话后,中心立即联系兽医专家田玉平上门服务,及时解决了问题。徐学礼全家十分感动,拉住田玉平的手说:“真没想到,在万家团圆的时候,你们还能上门服务。虽然我们回民不过春节,但你一定要把回族兄弟的祝福带回家。”

  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农业科技110服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的好帮手、农民的贴心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