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时代、记录历史,是中国民族报社记者、新媒体部主任王珍在青年时代就有的理想。
2003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非典”袭击了首都北京。在互联网不甚发达的当时,王珍利用老师送来的一台能拨号上网的电脑,自发地制作了40多期手抄报,将疫情动态、预防知识、心理疏导等内容传递给留校的学生。这次难忘的“非典型”主编经历,让她毅然放弃了本校历史系研究生保送名额,考入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国民族报社工作。
因为热爱,她对工作倾注了热情和心血。在民族报工作近15年来,她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次采访、每一份报道,力争为民族工作留下一份全面、真实、客观的记录。
王珍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访报道。 受访者供图
深入新闻现场,真实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读研究生时,王珍曾用几个月的时间,拿着放大镜翻阅了100多年前的《申报》微缩版,从当时的广告记录中,发现了近代上海消费观念变迁的历史轨迹。
这一尝试让她深刻认识到记录的力量。每次撰写报道,下笔前她都会扪心自问:我记录得真实、客观吗?有没有偏离事实?有没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为最大限度地抵达新闻现场,王珍始终坚持深入一线采访,用事实说话。从祖国最东端赫哲族生活的黑龙江抚远市,到大西北的新疆阿克苏乌什县,再到黎族人民生活的海南岛五指山,十几年来,她的采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涉及全国大多数省份。
2018年,报社策划“走进三区三州”大型采访报道,王珍第4次踏上雪域高原。从拉萨前往那曲的路上,她遭遇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呕吐不止,一整天粒米未进。然而,到达目的地后,她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快速进入了采访状态。14天时间里,她走访3市6区县,与数百名干部群众交谈,掌握了很多西藏脱贫攻坚的一手材料。结束采访返回北京后,她因身体严重透支,连理发、坐公交车都会睡着,用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十多年的采访生涯中,王珍有过很多奇特的经历:因路况太差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坐船出村;赶夜路采访,靠汽车大灯的光亮做采访记录;连续八九天的高强度工作,嗓子发炎到说不出话……这些困难,却不曾撼动她对新闻工作的初心。她用手中的笔,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深描,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坚持正确导向,立体呈现伟大的新时代
作为新闻工作者,哪些是值得记录的社会主流、本质,哪些是应该舍弃的细枝末节?选题报道的取舍,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问题,它体现了记者和所在媒体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在工作中,王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策划,主动作为,推出了一系列重点主题策划,立体呈现伟大新时代的新面貌。
2017年5月,王珍担任文化周刊主编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副刊也要讲导向”的要求,重点打造人物主题报道。在关照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总体框架下,人物主题报道通过人物身上蕴含的价值观来展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用“小切口”的方式表现“大主题”,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2017年,文化周刊推出了“迎十九大”专题《我的五年·国家的五年——献礼党的十九大》专栏,推出了蒙曼、茸芭莘那、库尔班江等民族文化人物的深入采访;2018年,文化周刊再次推出了人物专题《潮涌东方 文化绽放——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通过讲述杨丽萍、高小华、麦丽丝、泽郎王清等10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文化领域的风起潮涌。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光辉。这些策划通过一个个可知可感的具体故事,立体呈现了当代中国的不同侧面,向世人展示了英姿勃发、生机盎然的民族文化形象。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王珍精心策划推出“文物解码”专栏,邀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为撰稿人,用一件件珍贵文物,鲜明地阐释了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的领土,新疆和内地人民在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有专家评价,这个栏目虽然都是小文章,但是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诠释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站稳人民立场,参与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新闻工作者,王珍认为一大幸事就是,不仅可以见证、记录时代进程,还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尽一份力。
一直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存在短板。2011年至2015年,王珍跟随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数学课程标准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课题组,先后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调研,持续关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薄弱的问题。经过实地采访、座谈,王珍将民族地区理科教学状况客观、如实地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5年举办的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调整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的专业结构,提高民族地区理工科教育水平。随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作为曾经为这一政策的提出“鼓与呼”的一分子,王珍深感自豪,“与有荣焉”。
在报社的自主选题策划中,王珍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眼光向下”,高度关注民生话题,为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湖北武汉按下了“暂停键”。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王珍和所在的新媒体部同事充分发挥新媒体快速、及时、精准的优势,第一时间传达了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部署和要求,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消除公众恐慌心理,为疫情的有效控制贡献了一份力量。
作为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来,王珍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决心。在弘扬正能量、奏响时代强音的道路上,王珍表示,她将继续奋力前行。
作者:张国欣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