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的菩萨塑像,不仅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也是民族艺术交融的结晶。 资料图片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接。历史上,大同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界地带,是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防重镇,也是北方民族融合的摇篮。在大同的发展历史上,各民族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团结统一的发展局面,是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今天,这种民族交融通过传统寺庙、戏曲歌舞、民族村落等呈现在人们面前。深入了解、深刻感知大同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于当前推动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民族情感的继续深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同历史上的民族概况
据《大同市志》记载,大同“居内外长城之间,山环水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幽雁,屏三晋,拱京师,自古为边陲重镇,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远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祖先在此地繁衍生息。在2300多年前,大同就有了行政区划建制。这里曾是秦汉名郡“雁门郡”、北魏都城“平城”、隋唐重镇“云州”、辽金陪都“西京”。大同地处“胡焕庸线”附近,也处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附近。这里是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也是多民族竞相争夺的军事重镇,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地区。因此,大同的发展历史既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竞争史,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融史。
在大同附近长城以北的草原上,曾活跃过众多的游牧民族及其部落分支。獯鬻、鬼方、北戎等远古民族曾在这里生活。之后,以狩猎为生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曾长期生活于此。在封建社会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为大同的发展史与民族交融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的别支和小部落,如匈奴铁费部、鲜卑吐谷浑部、突厥沙陀部、南匈奴稽胡部,蒙古俺答、瓦刺等部也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分支都以大同为中心区域,或划地为王,或短兵相见,均想将大同地区据为其势力范围。当然,也有不少民族成员由于自然灾害、军事失败等原因逃往或被掳掠到大同。可以说,大同地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同民族密切交往、共同发展的历史。生活于此的各民族都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融合了彼此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塞上明珠”的地域特色,塑造了独特的大同文化。
二、大同的民族交融
大同作为我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互动的重要场域,留下了建筑、艺术、民族村等载体,时刻向人们展示着大同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1.寺院建筑中的文化融合
大同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建造时间较早、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兼具辽国皇室家庙性质。华严寺融合了契丹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诸多元素。
在古代契丹文化中,充满了对太阳的崇拜。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直接影响了古代契丹建筑的布局——坐西朝东。因此,华严寺的主要建筑均采用坐西朝东的建筑布局。但是部分从殿也保留了坐北朝南的汉族建筑结构特征,如海会殿。除了建筑风格外,华严寺中的塑像特征也反映了契丹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华严寺现存有辽塑31尊,塑像表情生动、体态各异,大都充分凸显了契丹人豪放开朗的性格特征和草原民族体态丰满的外在形象。同时,汉族塑像的表现手法也被吸收借鉴,寺内部分塑像呈现了宋代汉人清秀的面部形象。
华严寺建筑风格和塑像风格中呈现的汉族元素,是辽金时期契丹当权者重视汉族文化的体现。辽金时期生活在大同地区的契丹人已经开始接受汉族文化,二者在文化习俗方面彼此接受、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在寺庙中留下了历史痕迹。
2.歌舞戏曲中的民族融合
大同地区的歌舞文化是由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艺术综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同地区的歌舞文化在两汉时期开始成形,后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逐渐成熟。长期生活于此地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彼此融汇,使得大同歌舞既有汉唐遗风的雍容华贵,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在大同云冈石窟中,有许多石雕都是舞蹈造型,菩萨、力士等生动逼真的舞蹈形象无不向世人展示着这一特点。与此同时,迁居内地的西北游牧民族也为大同歌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使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具有地方特征的民族歌舞。比如,有因地域不同而名称有别、形式大同小异的跑场秧歌和跑圈秧歌,还有踢鼓秧歌、云彩灯舞、扇鼓、九曲黄河灯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民族艺术瑰宝。
大同地区的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大同地区戏曲文化的雏形产生于大辽西京时期,这在当地许多文献和文物中都可以得到佐证。从宋代官本杂剧《三爷老大明乐》《病爷老剑器》等大同戏曲的语言用词上,可以看出民族交融的痕迹——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爷老”一词在中国古代很少见到,疑是契丹语。此外,民族融合在戏曲的表演形式上也有体现。如戏舞《鱼龙曼延》接近于现代流行于民间的舞龙,既保留了古代图腾舞蹈的因素,又兼有幻术、杂耍的表演形式。
3.民族村里的回汉共管
从清代开始,大同地区就有回族定居。1949年之后,因婚姻、安置、干部调动等原因,陆续有其他少数民族迁居大同。多民族构成的民族村在多个方面都向人们展示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当前,大同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马军营乡田家村、大同县杜庄乡马家会村、阳高县马家皂乡袁家皂村和周士庄镇三条涧村。其中,周士庄镇三条涧村是较为典型的回汉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
三条涧村位于大同县北部,背靠白登山,是一个传统的回族村落。在全村总人口中,回族人口约占35%。村内回族和汉族姓氏分明,回民以郭姓为主,汉民以陈姓居多。在三条涧村,汉族充分尊重回族的饮食禁忌。为了实现回汉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该村主要干部任用实行“一回一汉”的方式,回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共同管理村内的大小事务。当地延续了大同地区回汉民族和谐交融的历史传统,回汉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相互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三、大同民族交融的现实意义
各民族的文化交融打牢了大同地区辉煌的历史文化根基。在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分的基础上,大同实现了地区文化的创新发展,各民族对交融而成的地区文化都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对于大同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民族情感认同、推进民族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大同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使其成为历代王朝当权者青睐的地方。如今的大同市,仍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目前共有汉、回、满、蒙古、壮、朝鲜等47个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同市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当地的多民族特色资源,合各民族之心、聚各民族之情、凝各民族之力,充分实现辖区内各民族的优势互补和有机整合,为大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推动大同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2.促进民族情感的继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民族交融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交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不仅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同地区作为古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各民族在自觉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并且对融合后的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这也是大同地区能够一直保留灿烂文化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大同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结晶,使大同地区呈现出集包容性和独特性为一体的文化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增强大同地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深化具有重要价值。
3.实现民族工作的持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大同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取得了不同民族之间同质性逐渐增强、差异性渐趋缩小的伟大成就,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民族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障碍。但是,大同作为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在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障碍、甚至会产生民族隔阂,进而影响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破坏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此,大同仍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商共建,进一步实现民族工作的持续深化,以达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理想目标。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7BJMZTJJY0205)。】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