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详细页面

文化与人格学派: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2月21日 阅读量:

  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1887-1948)先后师从帕森斯、博厄斯等人,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二战期间负责敌对国民族的研究项目,并于1946年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到过皮马印第安人、新几内亚、斐济群岛等地作田野调查。主要代表作有《文化模式》和《菊与刀》。

  1927年,本尼迪克特到皮马印第安人中做调查,发现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经过多年酝酿写成《文化模式》。

  在书中她认为,人格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培育了不同的人格类型,这就说明每一种文化都有着与其它文化不同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即是本尼迪克特所谓的“文化模式”。认为“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文化内部都具有多样性,但每一种文化也都具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文化模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使人类在可能的范围里,选择那些乐于接受的行为,而排斥与此相反的行为的结果。她也强调个人对于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的要素归根结底都是个人所做的贡献。

  她借用尼采在古希腊悲剧研究中提到的“日神型”和“酒神型”两个概念,将心理学对个体分析的概念应用于对群体的分析上,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那样来解释。即每个文化就像每个人一样具有独特的气质。她根据社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描述了三种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妄想型”。

  第一种是阿波罗型,亦称为日神型,美国西南新墨西哥的普唯布洛人,他们干任何事情都不过分,很有节制,善于合作,服从是其美德,他们讨厌酗酒,对特权的竞争、对通奸之残忍的处罚,讨厌葬礼时的过渡悲恸和常常诉诸自杀的冲动行为,他们对宗教仪式特别重视,但厌恶狂欢式的祭仪;他们特别看重社会安宁,鄙视暴力,个人融合于集体之中,不追求个人权势,具有人类同一性和宇宙统一性的世界观。

  第二种是狄奥尼斯型,又称为酒神型,如美国西北海岸的扩库特尔人,同是印第安人,他们却与西南的不同,他们做事常没有节制,比较狂妄,有时为了追求某种东西,不惜进行绝食或自残,他们常在仪式中食用药物、仙人掌与酒,以引发宗教的幻境,他们崇拜个人野心和与众不同,出风头,喜欢使用暴力。他们喜爱强烈感情和心醉神迷,特别重视个人荣誉,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在大胆、虚荣和傲慢方面超过别人。

  第三种妄想狂妄型是她[删]分析多布人提出的,他们忌妒心强,彼此猜忌,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背信弃义,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为敌,经常相互偷盗,骗人甚至杀人,对于多布人来说,所有生存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怀疑和残忍就是他在争斗中信得过的武器。

  面对挫折或其他对待同一事物,三种文化模式有三种不同的个人心理和行为反应。但本尼迪克特认为世界文化存在多样模式,在分析了三个文化模式之后,本尼迪克特阐发了自己对于文化整合、文化模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她强调文化整体观和相对观。此外,她将个人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的分析,从而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开创了集体心理学的研究。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