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舞蹈 > 舞蹈研究  > 详细页面

苗族“惹捱德亘”(也称为:芦笙棒舞)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8日 阅读量:

  苗族“惹捱德亘”(也称为:芦笙棒舞)是一种依存于“蒙洒”苗人(苗族川滇黔方言区中的一支苗族)丧祭仪式中的传统祭祀性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流传在“蒙洒”苗人聚居的村寨中,是一种表现比较丰富、历史意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舞蹈。

  “蒙洒”苗人群体在贵州省的黔西北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流域的群山中,以其妇女头饰有一如弯月的木梳,并歪插于发髻之上,故也称为“歪梳苗”。该舞蹈是一种历史渊源久远的舞蹈,但现今的主要留存地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境内的龙吟、白沙等乡镇的苗族村寨。

  据普安县志记载,“蒙洒”苗人是明末迁至普安,其“惹捱德亘”(芦笙棒舞)起源于何时,均无文字可考,但从其传说、表演形态和伴奏音乐看,苗族芦笙棒舞是我国古代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态在苗族族群中的留存。

  “蒙洒”苗人的“惹捱德亘”(芦笙棒舞)主要是在其丧祭仪式(在其“解簸箕”仪式中也会出现)中出现,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规范,严格按照:绞谷→索亘→高桩德亘→嘞干赤的顺序进行舞蹈,是丧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舞蹈动作难度大,技巧性强。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过门坎”、“猴子上树”、“叠罗汉”、“牛打架”、“斗鸡”等名称套路。但现今亦在“蒙洒”苗人的其他文化场合出现,比如节日庆典等。

  该舞蹈原始古朴、粗犷剽悍、热情奔放,集中表现了“蒙洒”苗人先民在远古时期迁徒时围猎、搏杀、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开疆种地等历史族群记忆。其中的原始狩猎记忆的表现鲜明而突出。该舞蹈是“蒙洒”苗人民族性格和精神观念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蒙洒”苗人对信仰、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等态度和看法。

  该舞蹈是乐舞一体进行表演的,在保持一系列文化功能性的同时,极具审美和观赏价值。该舞蹈文化内涵丰富,对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大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危险。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