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蚌古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西北部;距离县城89千米,距村委会9千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4.6千米;隶属于者太乡大田村委会,国土面积11.45平方千米,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20.7℃,年降水量1260毫米,全村共有135户720 人,均为壮族。属于半山区。
蚌古村位居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竜山”脚下,村落依山而建,古朴雅致,别具特色,自然和人文因素结合得相得宜彰,恰到好处。古村四周青山层峦叠嶂,苍翠俊秀;村前河水潺潺流来,宛如玉带,迷人动听。在村外,阡陌纵横的田野,秋高气爽的天气,处处能闻到稻花香。村寨与农田、山林风貌保持和谐,至今保留着最古老的民风民俗。传统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83%,传统建筑风貌保持较好。为保护传承好传统的民居吊脚楼,2019年6月21日,蚌古村被列入第五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蚌古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蚌古,蚌—山堡,古—蕨棵;因居住的山堡上蕨棵多而得名。村落民居大多为传统干栏式木结构,注重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巧妙利用自然地形,与四邻环境协调,木结构瓦屋顶,外观朴实并与山野相融,建筑型制延续至今未变。
蚌古村鸟瞰(乡政府提供)
蚌古村全景 (罗观摄影)
远眺蚌古村全景 ( 罗观摄影)
傍山而居的蚌古村落(乡政府提供)
干栏式民居 (罗观摄影)
蚌古村壮族民居四合院 (罗观摄影)
蚌古村干栏建筑的突出特点是铆隼结构,这是世界著名的壮族传统建筑文化。村民们建设房屋都很重视门向,建房前都会找风水先生来根据八卦和家人生辰等因素选定门向,通过挑、悬、错、架、搭等多种处理方式灵活满足要求。其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民居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楼上为堆放粮食,中层为人居住,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放柴木。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村落内也有部分民居为组合院落式,在封闭的院落中设敞厅、望楼,取得开敞而外实内虚的效果。室内外空间交融,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等方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多为穿斗式木屋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村落中心区还有鼓楼一座,一度作为村内地标建筑。为清代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因为楼房中置鼓得名,是蚌古村村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蚌古村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蚌古村文化的载体和精华。蚌古村有“击鼓敬民心”之说。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就击鼓,召集群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不同的事项对应不同的鼓声和鼓点。就这样,消息很快就能让村中民众知悉,鼓声到的地方,人们都会闻声赶来。因此,鼓楼对蚌古村人有着特殊的寓意。
鼓楼 (刘启高摄影)
原始的粮食加工(乡政府提供)
传统壮锦针织 ( 罗观摄影)
蚌古村落拥有众多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村里除了每年都举行别具特色的节庆、祭祀等活动外,还保存着最原始的铜鼓舞、婚丧嫁娶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如,“三月三”花街对歌、铜鼓舞、手巾舞等。该村还遗留传统的纺织工具,其布料都是自己纺织的,不论男女的衣着服装都是自己纺织的布料制作。男性传统服饰较为简洁,头裹黑佩巾,身穿黑色粗布对襟排扣上衣,下着黑色吊裆筒裤。以青紫色为贵,节庆时穿有银扣的深青紫色上衣,脚穿黑色圆口或尖口布鞋。妇女传统服饰则较为复杂,头部里层戴镶金嵌银的绣花额箍,外裹两端缀彩色缨穗的锦帕,上衣为青或紫色左衽细袖窄腰紧身短衣,领襟、袖口、下摆通常都要镶花边。下穿百褶长裙,有时为便于劳作,将裙摆收束扣于臀部,状如鸟尾一般。脚穿半高筒绣花钩鼻鞋,色彩对比强烈。其装饰品有发簪、耳环、项圈、项链、胸牌、手镯、手箍、各种挂坠等等,琳琅满目的色彩对比,再配以银饰,则光彩夺目。蚌古侬人服饰的对襟衣下摆宽、脚边圆、左右两侧向上翘,以示鸟翅,下穿百褶长裙收束扣于臀部,状如鸟尾。上穿短衣,下着长裙,这种短衣紧胸能够充分展现人体形状之美,短衣与长裙形成面积大小分割,产生形的节奏变化,加上图案装饰,以显示美观。其服饰还出现了“牛耕田”的稻作观念和审美感情。她们佩戴花头帕两端竖露于外,视之如牛角,表现出侬人像牛一样的勤劳、厚实的观念,这是牛崇拜的审美体现,是稻作文明的延伸。
稻作文化 ( 肖礼权摄影)
传统服饰 ( 肖礼权摄影)
传统服饰鸟尾衣 (罗观摄影)
传统美食 (刘启高摄影)
传统手巾舞 (刘启高摄影)
荣获中国传统村落蚌古村落牌匾 (肖礼权摄影)
蚌古村,壮族传统刺绣工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并保存了传统风格。其壮族刺绣在造型、色彩、图案上均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并注重追求画面的质朴美、装饰美,较写意抽象,在变形夸张中删繁就简。勤劳聪慧的壮族群众不仅创造了古老悠久的“稻作文化”“糯扣文化”,还让糯文化源远流长,用糯米制作出一道道色彩鲜艳、可口的美食。花糯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每逢春节、赶花街、过小年,壮族群众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等天然汁液浸泡糯米染成,呈现出红、绿、黄、紫、白五种颜色,被壮族人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不仅美观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然后,互相赠送花糥米饭、红鸡蛋、粽子、搭连粑等以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盛情和敬意,祝愿亲朋好友一年到头吉祥如意,家庭幸福!由此赋予了蚌古村无尽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调。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