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布朗族民歌(布朗弹唱)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1日 阅读量:

  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劳动歌、风俗歌、迁徙歌、恨歌、颂歌、情歌、儿歌等短歌外,还有长篇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如《苦情调》、《新年调》、《艾》、《砍柴的依拉》等。《道高朗》流行于西双版纳景洪县,是一部唱述布朗小伙子与傣族小姐恋爱悲剧的长篇叙事诗,哀婉动人。   

  布朗族的音乐绚丽多彩、曲调优美。虽然各地的音乐曲调稍有差异,但各有很浓的特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的布朗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演唱时,各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   

  “甩”调由小三弦伴奏,以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内容为主,唱起来充满激情与富有青春活力。   

  “宰”调,也是用小三弦伴奏,大多是以生产、生活及爱情为题材,采取男女青年对唱的方式。   

  “索”调,也仍用小三弦伴奏,主要多歌唱民风民俗为题材。  

  “缀”调,是在节日或欢庆的日子里对唱,多歌颂历史英雄历史人物事迹。   

  其他地区的布朗族曲调,有民歌调、山歌调、打歌调、灯调和唢呐调。民歌调简短有力,活泼轻快,唱时以葫芦笙伴奏。山歌调曲牌较多,主要是青年男女在山野劳动时对唱的。打歌调曲牌具有简短、轻快的特点。灯调,调子轻松愉快,节奏感强,多用二胡、小三弦伴奏。唢呐调,习惯上是双手同奏,当地布朗人称为“吹打”,主要用于办婚丧事。布朗族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2008年由云南省勐海县申报的布朗族弹唱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Ⅱ-114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勐海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