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民歌按体裁分类主要有“赞达仁”、“吕日格仁”和“萨满调”等几类。其中,“赞达仁”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

  “赞达仁”,在鄂伦春语中含有山歌、小调的意思,是指除了歌舞曲以外的一切民歌。据记载,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往往要放开喉咙高歌一曲“赞达仁”。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赞达仁有两种形式,一为无歌词的“赞达仁”,此种歌曲只运用衬词演唱,曲调高亢嘹亮,即兴性很强,歌曲的情绪完全取决于演唱者的情绪和表现能力,常用的衬词有“那依呀”、“那依斯希那耶”等。另一种为有歌词的“赞达仁”。此种歌曲节奏规整、结构对称、词腔比较统一。赞达仁的演唱有时将上述两种赞达仁连起来一起唱的现象。

  赞达仁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悲歌、情歌、儿歌等表现鄂伦春人日常生产生活的歌曲,还有在各类仪式中演唱的歌曲,如酒歌、出嫁歌、祭祀歌等等。赞达仁的旋律多以连续四、五度大跳;节奏多用二拍、三拍、四拍,亦有不规则节奏及混合拍;曲调以五声音阶为主,羽、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徵、商调式;歌词多采用头韵,音乐和歌词结合自然;赞达仁歌曲多为两句或四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赞达仁较代表性的曲目有《黄骠马的乳汁》、《打猎归来》、《摇篮曲》等。

  自上世纪50年代后,通过音乐工作者的深入调查和挖掘研究,鄂伦春民间音乐得到了更加系统、深入的发展。同时创作了很多具有鄂伦春民间音乐因素的新民歌,如《鄂伦春小唱》、《鄂伦春姑娘》等作品。2008年,鄂伦春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Ⅱ-107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