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花儿 (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土族花儿、新疆花儿)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花儿”也称“漫少年”,又叫情歌、山曲子、花曲儿、野曲等,是回族民歌中最丰富、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花儿”具有流传地区广、流行民族多、歌词独特、曲调丰富、内容广泛等特征,使西北地区各民族社会生活和民间音乐呈现出独特的研究价值。

  宁夏回族花儿

  宁夏回族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土花儿”,是主要流传于宁夏南部山区和同心等地回族中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宁夏回族山花儿带有浓厚的回族民俗文化特征,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

  宁夏回族花儿的历史追溯至公元7世纪初(隋末唐初),中西亚的穆斯林(回族先民)陆续来华经商定居,中西文化碰撞,几经交融,于明代以后形成独特的复合性与多元性文化体征。花儿表现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爱情、自然景色、天文气候、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宣传党的政策、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浑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基本特征为:回族民俗文化性,即自唱自娱和小范围传唱;文学性,是指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音乐性则继承古陇山徒歌四声、五声徵调特征,吸收信天游,爬山调、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以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影响,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宁夏回族花儿的价值在于它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人文内涵。其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

  现年67岁的马生林是“宁夏回族山花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花儿歌手。马生林是海原县海城镇下庙沟村人,因了父亲的影响和遗传,马生林自幼在甘、宁一带学唱过400余首花儿小曲,海原的山花调子多由他传唱。他多次为影视片配唱,曾获自治区宣传部、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 “宁夏第二届民间文学金凤凰奖”。在西北第一、二、三届民歌(花儿)比赛中曾获得一等奖和特别奖。2002年获得“首届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花儿演唱会金奖”。2006年,宁夏回族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花儿

  新疆花儿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了生活、爱情、劳动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新疆花儿的故乡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地区的回民大部分是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地迁入的移民,随着这些移民的到来,“花儿”也随之从高原来到了平川,与青海“花儿”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至于花儿何时传入新疆,不得准确时间。据被称为“庭州花儿王”的韩生元老先生介绍,大约是清朝将军左宗棠西征平定阿古柏之乱时,由陕、甘、宁、青的回族兵将带入新疆。这些回族兵将来到新疆后,在自娱自乐的相互演唱中,方言相杂,曲调相揉,歌词的发音,再不是原来的发音,曲调也不纯为各流派的曲调。节奏上,借鉴了维吾尔族音乐的快节奏;演唱中,吸收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幽默,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新疆花儿”,与陕、甘、宁、青的“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新疆花儿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演唱中少拖腔,曲调中少花音,唱词和曲调铿锵有力、洒脱自如。

  被誉为“花儿歌王”的韩生元,现年已91岁,祖籍青海省沙沟扶儿湾,现为新疆米泉市长山子镇马场湖村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民间歌手。韩生元父母去世得早,他七岁时不得不依靠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花儿”乞讨度日,15岁时流浪至米泉市长山子镇马场湖村,以扛活为生,并定居于此。韩生元凭借非凡的记忆力将所见所想编成歌词,并用本地方言和“花儿”令相结合,同时广泛地向当地各族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逐渐成为新疆较具影响力的回族民间歌手。

  韩生元能用20多种曲调唱各种不同类型的“花儿”、50年来,他自编自唱的“花儿”,仅粗略整理和记录的就有200余首。还有创作的小曲子、快板、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200余则,他演唱的“花儿”不仅享誉新疆内外,还被翻译、流传到日本。2008年新疆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先生被誉为“新疆花儿”传承人。现已出版的有关他的专著有《韩生元花儿集》、《米泉回族文化套书》。

“花儿歌王”的韩生元老人

新疆花儿表演者

编号:II-20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宁夏回族自治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