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迪庆锅庄舞主要流传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其中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锅庄最具代表性。如奔子栏在待客时就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一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
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玉树卓舞主要流传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其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玉树卓舞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整体结构由慢到快,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锅庄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20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称多县、囊谦县,四川省石渠县、雅江县、新龙县、德格县、金川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