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玉树依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弦子舞是康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是康区代表性歌舞之一。表演时由男子拉比旺(胡琴),女子舞彩袖,随着比旺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弦子舞盛行于整个康巴地区,康区不同的地方文化孕育出弦子舞不同的地域风格和异彩纷呈的面貌特征。

  芒康弦子舞

  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高原特色浓郁,流派较多,表演体系完整,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其舞姿圆活、狂放而流畅,有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以长袖飘飞最有特色。舞者随着弦子乐曲晃动而发出阵阵“颤声”,舞蹈动作相应产生“颤法”,这些动作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形体特征,有“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类别。现存芒康弦子有不少各具地域特色的流派,如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动作难度较大而轻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自由开放的曲邓弦子舞等。在清晰婉转的琴声下,弦子舞队无论是聚拢散开、列队绕行,还是扬袖旋转,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容。

  巴塘弦子舞

  巴塘弦子舞姿轻盈、优美,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坝子跳起弦子舞,男女不拘,人数不限。弦子音乐一般分前奏、间奏、尾声三部分,音乐柔中有刚,优美抒情,节奏富于舞蹈性。

  巴塘弦子舞中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为了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06年,西藏自治区“芒康弦子舞”、四川省巴塘县“巴塘弦子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19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巴塘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