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语音译,是一种可以悬挂的卷轴画,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按制作方法又可分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缂丝唐卡等。唐卡主要反映的是宗教的内容,多以宗教人物和宗教历史事件、教义为主要描述对象,多挂于寺庙,也流行于民间。唐卡在其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以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和噶玛嘎孜画派尤为突出。
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藏族唐卡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拉•顿珠嘉措在绘画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其造像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在创作的同时,勉拉•顿珠嘉措还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理论专著《造像画度如意宝》。
钦泽画派
钦泽画派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泽切姆,他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钦泽画派,15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钦泽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藏传尼泊尔绘画中主尊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吸收汉族地区的绘画风格,尤其擅长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忿怒像,绘制精彩绝伦。
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又译“嘎玛嘎赤画派”,简称“噶孜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噶孜画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故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创作中以白、红、黄、蓝、绿为母色,能调出9大支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诸种色相。黄金的运用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噶孜画派有一套研制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绝技,可将金色分成多种冷暖变化,可在黑地上用金线勾画十几种不同的层次效果,还可在大片涂金的地方用九眼石制成的笔摁出各种线条(俗称“宝石线”)。
由于唐卡制作程序复杂,成本昂贵,方法考究,且技艺长期以来均是师徒相承、口耳相传,维系力量十分微弱,极易中断。近年来,很多民间画师以价格低廉的现代合成颜料替代传统颜料,对传统的唐卡造成巨大冲击。现在传统天然颜料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噶孜画派传统的绘画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亟需保护和抢救。藏族唐卡“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之一,与流行于四川甘孜德格的“噶玛嘎孜画派”属同一流派。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亦简称“嘎赤派”。嘎玛嘎赤唐卡是通过色彩描绘、布贴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布、丝、绸、纸等材料上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等,大部分以宗教内容为主题,在白教盛行的地区享有殊誉。在4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昌都噶玛嘎赤画派为西藏绘画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该画派流传下来的老唐卡的数量却微乎其微,画师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已濒临失传,急需保护。
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直孔刺绣唐卡是众多流派中极富特色的一支,历史上一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流传于较小范围。 “直孔刺绣唐卡”将绘画和刺绣相结合,是刺绣在布绸上的彩色卷轴画,画面凹凸有致,极富立体感、质感和动感。相比绘画唐卡,直孔刺绣唐卡讲究拼、刺、绣、缝全手工,制作难度极高,每一幅图案、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是一针一线精心刺绣而成。完成这样一幅刺绣唐卡,少则一年多则数载。
甘南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源于寺院,它的传承历史与甘南拉卜楞寺喜金刚学院传授有直接联系,属纯宗教事务类的师徒相传。甘南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而成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绘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金银等。甘南藏族唐卡的构图极为别致,整个画面不受太空、大地、海洋、时间的限制,即在很小的画面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还可以把情节众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构成连续图案,将情节自然分割开来,使它形成一幅既独立而又连贯的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画面。甘南藏族唐卡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对研究藏民族民间和宗教艺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甘南藏族唐卡”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的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经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即流行于卫藏地区的勉唐画派、后藏和山南地区的钦泽画派和康巴地区的噶玛噶孜画派。
勉唐画派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藏族唐卡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唐画派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勉拉•顿珠嘉措还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理论专著《造像画度如意宝》。勉唐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1949年至1966年为一转折期,1966年后开始冷落、沉寂。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其绘画技艺依然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抢救力度。
钦泽画派15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由贡嘎岗堆•钦泽切姆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钦泽画派。钦泽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藏传尼泊尔绘画中主尊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吸收汉族地区的绘画风格,尤其擅长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忿怒像,绘制精彩绝伦。
噶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噶孜画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故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黄金的运用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因使用金色被视为对神佛最神圣的供养。噶孜画派自有一套研制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绝技。
由于唐卡制作程序复杂,成本昂贵,方法考究,且技艺长期以来均是师徒相承、口耳相传,维系力量十分微弱,极易中断。近年来,很多民间画师以价格低廉的现代合成颜料替代传统颜料,对传统的唐卡造成巨大冲击。现在传统天然颜料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藏族唐卡传统的绘画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亟需保护和抢救。
2006年5月20日,藏族唐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Ⅶ—14
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墨竹工卡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