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刺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于《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能刺韦,织毛布,男人作弓矢、鞍勒,煅金铁为兵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初,乌桓人在皮革上刺绣是为使皮衣耐用而又美观,刺绣应用范围较窄,仅在衣襟、下摆、裙边刺绣简单的纹样。随着与汉族交流的增加,金代女真人的刺绣从衣边刺绣发展到皇亲国戚纹绣满身。清代时期,满族人民的服饰由皮衣转为以布衣为主,吸取鲁绣、苏绣、京绣等技艺,将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中原传统的刺绣特色巧妙融合,满族刺绣发展到顶峰。
满族刺绣针法多样,初期图案以花卉、走兽为主,有萨满宗教文化的深深印记,后期融合了汉族的传统吉祥纹样,构图简括,绣工精致。刺绣的色彩以白、红、黄、蓝为主,丰富艳丽。满族刺绣绣品丰富,除民族服饰外,以枕头顶、幔帐套、烟袋荷包、钱搭为特色。在清代时期,无论家贫富贵,刺绣是满族女孩的必修课,绣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能否嫁得如意郎君,她们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绣面上描绘了史诗般的磅礴画卷。
2008年,满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点。申遗成功的岫岩、锦州、长白山满族民间刺绣因其特点鲜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满族民间刺绣吸收四大名绣之长,以纱或缎织物为主,家织布、青、白布次之,题材丰富,构图考究,绣法多样,粗犷与细腻并举,依靠家族进行传承,现已传承了八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由于锦州地处满汉文化交融回合的辽西走廊,地域特征明显,满族的粗犷豪放与汉族的灵秀细腻巧妙融合,内容包罗万象,也以家庭内部传承为主,第五代传承人夏丽云心灵手巧,创办了锦州八旗锦绣民间工艺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广阔,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范式。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技艺精湛,与满族独特的婚俗密切相关。品类繁多,色彩丰富,内容吉祥喜庆,受绘画、书法艺术、民间剪纸的影响,绣品别致。此外,由于东北二人转的流传,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有许多表现了二人转的演出场面,造就了一批别具特色的刺绣珍品。
编号:Ⅶ-80
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锦州市古塔区、吉林省通化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