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间美术  > 详细页面

苗绣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664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要数中国少数民族功夫绝技,苗绣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献特性著称。

  苗绣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苗绣主要用来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护船边等部位,亦可用它来缝制挎包、钱包等。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刺绣针法很多,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来种。图案有视为吉祥的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虫、鱼、花卉、挑子、石榴等;颜色有大红、水红、紫红、深蓝、浅蓝、深绿、浅绿、橙黄、深黄等。

  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现龙、凤、夔的保护色花纹,藉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谋生存。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到了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到了元、明清,汉籍中不断出现了按照服饰特点将苗民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记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苗绣投入商业运营,创造其商业价值。将苗绣做成产业,方可不负其盛名,并以此拉动地方经济。在吸引眼球的基础上,再能换来收入,善莫大焉

  苗绣是相当著名的民族文化遗产,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已被世人公认为是最精美的刺绣艺术品。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Ⅶ—22   

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贵州省凯里市、台江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纳西族东巴画
下一篇: 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