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藏族造纸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1日 阅读量:

  藏族的造纸法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些造纸工匠而发展起来的。公元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

  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造纸时,先把狼毒的根刨出,去皮后将中间白的一层,撕下来刮成细条,晒干,放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起来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然后把捞纸框(木框绷纱布做成)摆在水面上,倒纸浆进去,然后慢慢晃动框架,让浆液变得均匀平整,再轻轻提起框架,等水滴完,拿到院子里靠墙斜放,自然晾干。最后把纸从纸框揭下,用石头研光纸面,就可以使用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藏造纸技艺形成了多种类共同发展的格局。藏东地区盛产康纸,藏南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门纸(珞巴、门巴地区的纸),卫藏地区盛产尼纸、臧纸、聂纸(聂拉木纸)、猛噶纸、灰纸及阿里纸等。许多特殊用加工纸品展粘细令人刮目相看,如印刷纸币和邮票的精品藏纸、制作技艺精湛的金汁、银汁大藏经用纸等。

  中原内地传统上用的是一张帘子反复入水池捞纸的“抄纸法”,而西藏则用的是把纸浆倒进纸框,然后连框一起搁在露天自然干燥的“浇纸法”,并且两种方法的原料也不一样。用浇纸法造的纸,质地厚实,不适合柔软的毛笔,却适合藏族、纳西族的硬笔书写。

  藏纸坚韧洁白,吃墨好,不易污染,可题词绘画,也可糊窗作帐,品质可与高丽的枸皮纸比美。因高原干燥缺氧,原料有一定毒性,因而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的特性,易于长期保存,其纸质较为柔韧,经久耐用,色彩也丰富多样,具有装饰美感。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高超的藏纸技艺、悠久的藏纸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2006年5月20日,藏族造纸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Ⅷ—69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