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碉楼营造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产生并流传于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北川、平武等地。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块石砌成,谓之"碉楼",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地震重灾县的汶川、理县、茂县,我们还可以在黑虎羌寨的山脊梁上看到伸臂指天的古老石碉楼,在布瓦山上见到5座黄泥碉垒就高入云天的历史记忆,在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和神秘“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领略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羌族古建筑群的魅力。

  形态多样、特质独具的羌族建筑,不仅是羌族人民生活与生存的空间,也是印有历史影纹的活化石。羌碉古称“邛笼”,是羌人由游牧至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羌族建筑具有本民族固有空间形态,建筑技术也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羌族的碉楼一般依山势而建,地形上大多选址地势险峻之处。在材质上,碉楼多取材于原始的天然石块和黏土等,完全以纯手工建筑而成;在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石碉和泥土碉两种,前者砌石而成,后者夯土而制。以被誉为“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为例: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村落远望呈八卦形布局,结构严谨,屋屋相连,户户相通,浑然一体。

  在国家民委2012年通过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作了精要的概述,《纲要》指出:村寨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条件限制,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这些问题也是目前羌族碉楼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困境。大地震给羌碉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威胁,大地震使羌寨被埋,碉楼被毁,走出深山的羌人面临传统汉化、西化等问题。羌碉文化传承的主体、碉楼文化传承的载体都受到很大的破坏,使得传承工作面临巨大威胁。2011年6月,四川省汶川县、茂县的羌族碉楼营造技艺被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楼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它们一般都建在高的台地上或山顶上,建筑材质则以石块为主,木料为辅,石砌高墙,易守难攻,以保平安。具体形态为:平顶,外形厚重、稳固。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10米,屋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隙间夹杂黄土砌制而成。一层畜棚为四梁八柱。各楼层由独木梯衔接,独木梯由整根原木做成,一面砍平便于平稳,一面凿出梯槽,这种梯子一方面可以随意挪动,另一方面防止不速来客。二层主要由居室、堂屋、厨房、走廊组成,房与房之间用横木墙体隔开,外墙留有窗户和烟道,烟道口一般为三角形,高20厘米,宽10厘米,留于后墙。窗户建于侧墙,其形内大外小、长方形,窗口外沿高30厘米,宽20厘米,内沿高40厘米、宽30厘米,其用途有两方面:一是采光,二是防御。房屋外沿由柳条编制篱笆墙隔出走廊,廊宽1米,并在拐角处设有厕所。三层为经堂及库房,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外墙设有瞭望口。墙体、门窗、天棚、独木梯均为本色,不刷油漆。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

  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藏族碉楼建造时由藏族专门的石匠修建,在建筑过程中,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其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藏族碉楼建筑群稀少罕见,营造技术高超,是藏族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2011年由青海省班玛县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编号:Ⅷ-186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丹巴县、汶川县、茂县,青海省班玛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