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代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在历史上因以鱼皮为衣而被称作 “鱼皮部落”。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赫哲人的鱼皮制作技艺诠释并还原了古老的鱼皮文化,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尤文凤是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传统鱼皮制作技艺包括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修饰等一整套复杂、艰辛的加工步骤。先将要剥皮的鱼晾至表皮干燥,然后切去头、尾、鳍,用利刃在鱼腹下从头至尾划开鱼皮,以桦木木刀插入皮肉间,边撕边用木刀剥离;把鱼皮剥下来贴在木板上晾干,卷成卷, 用木铡刀挤铡,或用木砧、木槌捶打,使之熟软。拼剪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拼后裁,即先把鱼皮拼接成大块面料,然后剪裁;另一种是直接用小块鱼皮裁剪拼缝。缝制鱼皮服饰的鱼皮线制作也非常精细,剥下鱼皮后,刮净鱼鳞和碎肉,晾干,切去四角不整齐的皮,在鱼皮上面抹一层狗鱼肝,使之湿润,折叠成若干层,用小木板紧压,用快刀切成细线,一头细一些,一头粗一些。

  运用鱼皮制作技艺制作的鱼皮服饰主要包括上衣、套裤、绷腿、手套、帐篷、荷包等。鱼皮上衣,赫哲语称为“乌提库”,用大马哈鱼皮做面料最好,但是多用胖头鱼、草根鱼、鳇鱼等鱼皮缝制,分上下两截,衣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成扇面形,袖子肥而短,有领窝,没有立领,衣边、领边、袖口都绣有用各种颜色的皮条剪成的花边云纹,男式鱼皮上衣为对襟,女上衣为大襟。鱼皮套裤多用怀头鱼、哲罗鱼或狗鱼皮制成,有男女之分。男式鱼皮裤,赫哲语称为“ 敖约刻”,上口为斜口,可用钉在上沿的带子将套裤系吊在内裤的腰带上。女套裤,赫哲语称为“嘎荣”,上口为齐口,可扎在大腿根或吊系在裤腰带处。男女套裤下沿均镶黑边,女套裤的裤脚口还绣上花纹。靰鞡 ( 套鞋)由靰鞡身、脸、靿三个部分组成,一般用熟化的怀头、哲罗、狗鱼等鱼皮制作,鱼皮手套( 赫哲语称为“手闷子”) 有两种,一种完全用鱼皮制作,另一种是用布制作,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防蚊虫叮咬。鱼皮绑腿是猎人行猎时的装备,便于在雪地上、树林里、灌木林中或草甸中行走。另外,鱼骨、鱼刺还被磨成扣子、身佩、项饰、胸饰、腰饰等饰物。

  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依托鱼皮服饰得以继承和传播,2003 年,赫哲族大马哈鱼皮服饰在法国中国文化年中展出,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中,赫哲族的传统鱼皮服饰深受中外宾客的青睐,并进入了国际视野。

编号:Ⅷ-85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