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居住在大兴安岭腹地及周围地区的鄂温克族充分正是利用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白桦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制作了大量精美实用的桦树皮器皿。直到今天,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如摇篮、针线包、盐盒、茶叶盒、刀鞘、桶、碗、火柴盒等,大到交通工具桦皮船、住所“撮罗子”等精美而别致的桦树皮制品在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仍随处可见。
鄂温克族的桦树皮制作工艺流程虽不复杂,但却极具特色,别具一格。总体说来,大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浸、煮以软化皮子;三是剪裁;四是用柳皮线等缝合;五是装饰图案。
因鄂温克族聚居区有大量的白桦树,且桦树皮的防水、抗腐蚀性能非常好,以此制成的器皿轻便、易携带,还不易破碎,故代替同时期流行于其它地域的陶器、铁器成为鄂温克人最喜欢的生活用品和狩猎用品。鄂温克桦树皮制品不仅轻便、实用,还装饰有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来源于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之中,有动物纹如驯鹿纹、蝴蝶纹、兽角纹等;植物纹如花草;几何纹如山、水、大地等等。装饰技法多以压花、画花、刻花、点刺花和拼贴为主。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用接榫的方法处理桦树皮的接头,尤其是在接榫处贴花,既美观又结实,因其技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并保留了传统工艺技法,从而为中外学者所瞩目。与其他几个同有桦树皮文化的狩猎民族相比,最具鄂温克族特色的是用桦树皮做的服饰,如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
鄂温克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的各种桦树皮制品,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桦树皮材料自身特有的长处,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器物造型及装饰艺术风格,形成了鄂温克族特有的桦树皮文化,充分反映出鄂温克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鄂温克地区的旅游事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06年6月,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研究和传承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腹地,这里长满了白桦林和落叶松,鄂伦春人在漫长的游猎生活和林业生产中创造出了适于他们生存环境的独特的桦树皮文化,不论在国内或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
兴安岭盛产桦树,桦树皮洁白而光滑,结构严密易于整个扒取。桦树皮具有防水、隔凉、隔热、透气、防腐、杀菌等诸多作用,既可剪裁、缝制,也可精巧地咬合,用桦树皮制作的物品不仅便于携带也较耐磨等特点。剥下的桦树皮,在上面雕绘完各种花纹图案后,即可制成各种所需成品。在鄂伦春人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用桦树皮制作的物品,如桦皮桶、桦皮碗、桦皮筷筒、桦皮帽盒、桦皮摇篮、桦皮船等等。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有一套自己的程序。每年的5、6月份是桦树皮水分最大、最为鲜滑,易于完整的剥取。剥时,以猎刀在树的上下各横切一刀,然后从上下刀刃处,自上而下再切两刀,形成四角形,这时用手一掀,一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桦树皮就揭下来了。剥完将其卷起来保存现用现取。
桦皮船是鄂伦春族最典型、最大型的桦树皮制品,制作桦树船需掌握娴熟的工艺。船身的制作,首先把压制的数张桦树皮摆好,接头用松树油粘合起来,用3块围护帮将桦树皮夹在船帮(船舷)上,使桦树皮形成U形。用抓那(木夹子)将桦树皮夹在船舷上,依次钉上木钉,在U形桦皮船内纵向有顺条板,横向有肋条板(在顺条板之上)。顺条板和肋条板的作用是使桦皮船更加坚固。船底至船帮用绳子绑牢,形成半圆形。用一张桦树皮制作船头,对桦树皮的两头剪制加工,形成尖顶状,用围护板固定,再用顺条板、肋条板支撑,用绳子捆扎好,从而形成半圆形。船头有两种,一种两头都是尖形的,前后均可行进,但水流急时很容易翻船;另一种一头稍宽,行进时尖的一头在前,这样的桦皮船不容易倾翻。船身由4根横撑所分割,其中一根穿于船舷上。每个横撑之间能乘坐一个大人或两个孩子,还能放些物品。横撑上刻有浪花等花纹。桦皮船制作完成以后,还要对船体质量进行检查。将船体在陆地上垫高,往船内倒水,如不渗水,即为成品。
桦树皮用具既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现了鄂温克人的社会生活、观念、审美需求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2008年,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Ⅷ-83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