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毛纺织和擀制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在中国绝无仅有。它在古代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中,有着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主要以“佳史”的擀制和“瓦拉”的纺织为主。佳史,汉称披毡,是凉山彝族的一种基本服饰,是彝族群众的生活必须品之一。佳史,主要以羊毛擀制而成,羊毛选料以柔软的羊毛为上品。擀制袈什的工具有竹席、弹弓、夹板、竹帘等。瓦拉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彝族服饰,是一种独特精湛的传统工艺传承。其工艺含有剪毛、捻线、弹毛、搓线、织毛布、缝制等技艺。据古彝文《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创始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龙的母亲蒲嫫列依。
如今,凉山彝族毛纺织和擀制工艺技艺,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商品市场的冲击,受到了很大影响。更因为由于本身制作工序复杂、费工费时,从事毛纺织和擀制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掌握精湛毛纺织和擀制技艺的工匠更是少见。昭觉彝族毛纺织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然而传统彝族毛纺织只有在重大节日和盛会如在旅游景点民族村和民俗村等特殊场合得以目睹。彝族毛纺织产业化围绕社会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如何去迅速满足一个新阶段的新需求,如何将彝族文化内涵、人文资本营养和融入了世界时尚潮流的社会文化心理汇集起来,这是昭觉彝族服饰产业化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首要问题。
2008年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被列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
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色达藏语意为“金马”,其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色达县是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主要流行地之一。
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它以编制精密、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而闻名。藏族牛羊毛编织用品是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寒地带生存的必需生活用品,其用料主要以本地所产牛羊毛为主,故此编织技艺广为普及。在高寒游牧区,编织牛羊毛生活用品也是牧民最热心从事的一项手工艺劳作。在统一的民族传统工艺风格中,孕育出了五彩缤纷、格调质朴的各类编织工艺品。
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之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青睐,与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百里挑一的材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色达县是全国四大重要牧区之一,草原草质好,无污染,这里生长起来的藏系绵羊毛色纯净,毛质极好,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这是在材料上的优势。另外,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还涵盖着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底蕴。它全部用手工编织完成,织毯匠人将用橡壳、大黄叶根、槐米、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色的毛线环绕在绕线杆上,织完一行,就将毛线扣全部拉紧,再用刀具将杆上的绕纱割开。于是,在毯面上出现层层毛线的断面,这一制作工艺被称为手工连环结。整片藏毯织完之后,织毯匠人再用剪刀对其进行打磨。藏族牛羊毛编织工艺品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有以藏式吉祥图案为主的传统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垫藏毯、丝毛合织藏毯、丝绒藏毯等。图案具有风格粗犷、大气、配色艳丽、雍容华贵等风格特点。
藏族牛羊毛编织是藏民族创造的优秀手工技艺。牛羊毛编织品从材料的选择、纺纱、染色、编织等都用手工制作,因此其色泽艳丽而不褪色,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藏族先民们还在传统编织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独特的连环扣,这一技艺使牛羊毛编织产品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牛羊毛编织品同时也是藏民族非常实用的一种生活用品和商品,它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终的成品,整个都是天然绿色产品,因此备受欧美国家欢迎。牛羊毛编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其中,从事选料、洗毛、编织、染色等工艺流程。这种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牛羊毛编织业的一大特色。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2008年,四川省色达县“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乡族擀毡技艺
擀毡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可追溯至元代至元年间,由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历史上全县境内均有分布,重点集中在北岭、龙泉、董岭、大树等乡。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山大沟深,属高寒地带,擀毡具有良好的防潮保暖效果,为此地必需之物;此外东乡族群众又擅长养羊,因此,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有利条件下,擀毡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男人们几乎人人精于此道,擀毡技艺高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和养家立足的本领,不少毡匠还远赴肃北,甚至青海、新疆等地以擀毡为业。擀毡还是东乡族姑娘出嫁时的主要陪嫁品之一。炕上铺满洁白绵软厚实的擀毡,是家庭富足的象征。可见,擀毡在东乡族生产生活中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擀毡的种类很多,按羊毛的种类分,有春毛毡、沙毛毡、绵毛毡等;按规格分,有四六毡(即宽4尺,长6尺)、五七毡、单人毡和拜毡(穆斯林做礼拜用)等;按花色分,有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等;按用途分,有毡衣、毡帽、毡鞋、毡鞍鞯、毡垫(铺在土炕上)等。东乡擀毡纯羊毛全手工制作,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因此享誉西北大地。
东乡族的擀毡全凭毡匠的精湛手艺、超人的耐力和艰辛的劳作。因为擀毡所需材料和制作工具均很简单,奇特复杂之处在于其制作过程。纤长的羊毛丝,纯正的豆面和麻油,再有弹弓、竹帘、沙柳条——3件宝,毡匠就可以制作擀毡了。但制毡工序却很复杂,粗分为弹毛、擀毡、洗毡等,精确地说却需20道工序:(1)按客户定做顺序拣羊毛;(2)称羊毛,定毡的尺寸和厚度;(3)挑选精毛;(4)对羊毛谗土(清除毛中的油脂);(5)用沙柳条对羊毛中的油脂进行清除;(6)用弓弹松净洁羊毛;(7)铺开竹帘;(8)铺羊毛;(9)均匀铺羊毛;(10)喷洒清水;(11)洒水后对羊毛修正;(12)修正后再洒水;(13)毡坯泡成形;(14)接着裹于竹帘内;(15)用毛绳多处紧紧捆绑;(16)两人一组,相对搭手,用脚步使劲踢踏,让竹帘表筒来回滚动,半小时左右,毡坯粘结成块;(17)松解绳子,缠开帘子取出毡坯;(18)洗毡;(19)挫边溜角;(20)把挫洗好的毛毡放在端正的木椽上晾干。其中弹、洗、揉边技术性很强,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参差不齐的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没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手艺的人,是做不出笔直带棱毡边的。因此,东乡族谚语说:“擀毡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
历史上东乡族男子多数会擀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少数擀毡匠人在坚守此古老技艺,擀毡技艺的传承曾一度堪忧。现在,东乡县文化局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批省文化厅实施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以推进东乡族擀毡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目前,不仅选出了国家级传承人马舍勒,而且已在龙泉乡建有两处擀毡传承基地。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门传统技艺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
在居室内目光所及之处,都要精心装饰,这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用来铺炕、铺地、拜垫和壁挂等装饰的,是维吾尔族花毡,它是居室装饰的传统手工艺术品之一。
维吾尔族花毡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维吾尔族花毡集实用性、精神象征性和艺术欣赏性于一体,把自己的生活环境装扮得绚丽多彩。使生活艺术化和美术化,离不开维吾尔族花毡所起的作用。
维吾尔族花毡图案风格既体现着浓郁的维吾尔族民族风格,又明显的融入了伊斯兰文化特征。它主要是植物花卉提炼概括而成的图案,一般没有动物、人物出现。手工艺人们在运用植物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时,讲究其对称性和连续性,娴熟地使用夸张与变形、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等美的法则,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手工艺术装饰风格。图案的花纹有几十个品种,既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寿”字纹、回文、博古纹,也有阿拉伯风格的几何纹和花卉纹样,以及维吾尔族独特的日常用品和工具纹样;还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净壶、圣龛等纹样,甚至还有古代西域流传的一些纹样。花毡纹样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外来文化、汉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有着很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常见的纹样有阿不都瓦纹、阿娜古丽纹、牡丹纹、桑椹纹、塔吉纹、芝麻纹、团花纹、菊花纹、红花纹、爪牙纹、窗格纹、梳子纹、巴达姆纹、蔷薇纹、回形纹、双回形纹等。
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的毡帽,而在以后新疆出土的毡片、毡靴等更是不计其数。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以通婚的方式缓解与匈奴的矛盾,把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远嫁到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汗王为妻。细君公主在伊犁草原生活三年后死去,留下了一首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表达了孤独和思乡的凄苦心情,同时,真实地描绘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环境就是毡房。《魏书·西域》中提到的“锦毡”即花毡,汉藉中则把毡称作“旃”、“施”等。可见,维吾尔族制毡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位于漠北的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原称回纥),有着久远的制作和使用毛毡的历史。他们于公元646年建立回鹘汗国,于840年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和南迁到了新疆和甘肃,后来形成了今日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定居后的维吾尔族人,仍然以饲养牛羊为主,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畜产品就是毛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毛毡的装饰作用越来越明显,花毡制作技艺的日渐成熟是必然的。
维吾尔族花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普及,这就促成维吾尔族制作花毡的艺匠们,挖空心思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根据制作技艺的不同,花毡分为绣花毡、补花毡、擀花毡、印花毡、彩绘花毡等品种。
补花毡。维吾尔族称“西尔达克”,是用彩色布套剪成羊角、鹿角、骨、树枝、云等纹样缝绣、贴绣到素毡上,正反对补,虚实相映,又称“贴绣花毡”,图案基调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
印花毡。维吾尔语称“巴斯玛古丽克依克孜”。印花毡是在素毡上制作时先将素毡铺平,在不同的面积上铺一层不同的底色,勾出边线,用木图章(木印模)拓印出图案。纹样细腻、艳丽,花色品种多。
绣花毡。维吾尔语称为“凯西坦克依克孜”,它是用彩色的丝线锁盘针法将各种纹样图案对称地绣在花毡上,制作精良,费工费时。主要铺在客厅主位上,是旧时贵族用品之一,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擀花毡。维吾尔语称“坦力玛特”,用原色羊毛和染色棉毛,在黑色羊毛或白色羊毛为底的毡基上,摆成各种图案进行擀制,也称"压花毡"或"嵌花毡";这种擀制的花毡制作过程费工,但牢固耐用,纹样清晰,美观大方。
彩绘花毡。这是用毛笔绘出图案的花毡。
维吾尔族制作花毡技艺是一门成熟的自成一体的技艺。
制作花毡是维吾尔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导致花毡逐渐减少。于是。花毡的使用人群锐减,艺人纷纷改行转业,这是维吾尔族制作花毡技艺不能传承下去的严重情势。这一古老的技艺。急需抢救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吾尔族彩色擀花毡
制用花毡
标号:Ⅷ-101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昭觉县、色达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