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土家族织锦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土家锦用绵线织成,俗称“打花”,主要有打花铺盖,土家语为“西兰卡普”, “西兰”意指铺盖,“卡普”意指花,西兰卡普合在一起即“花铺盖”,因具有淳朴的乡土特征,所以有时又称“土花铺盖”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土家女一般从十岁左右开始学习织锦,她们采用一种非常原始的腰机木架,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用手挑换纬纱、用木梭、竹扣打织完成。土花被盖图案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钩连形式,采用钩状纹样,有的作陪衬,有的作为主体纹样。比较典型的如八钩、十六钩、二十四钩、四十八钩,其中以四十八钩最为有名。花带是土家锦中普及面更广的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的古老“经花”手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即可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经线在锦面上是贯通而不间断的,各色纬线仅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由于经纬线的交错,传统土家织锦只适合表现相对简洁的形,不可能像其它的民间艺术种类那样表现繁复、具体的图像,与刺绣圆润流畅的线条相比,织锦的图案造型具有强烈的抽象性。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自成形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土家锦的四百多种传统图案花纹是其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文化积淀的独特表现方式,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创造力,土家织锦在土家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土家人从出生、成长、婚恋,直到死亡,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礼仪都与织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见证意义。湘西土家族地区是土家锦手工技艺的原生地和热土,也是全国土家族中至今仍保留民间织造风尚的惟一区域。然而,社会的变革、经济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变化,正使土家族织锦技艺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陷入全面濒危的境地,亟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

  土家织锦在众多的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千百年来扎根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并流传在周边县市,2006年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土家织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Ⅷ-18

类型:传统手工艺技巧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