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银饰锻制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所有饰件通过纯手工制作而成,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式样经过锻造师傅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制作有30道工序,要求非常苛刻;苗族银饰有的细如发丝,有的薄如花瓣,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银饰是苗族普为使用的饰物,主要用于苗服的装饰。从头到脚,无处不用及,包括银冠、面饰、项圈、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搭配合理,细密而又整体。其中为银冠最为繁杂,也是整套银饰的重头,工艺复杂,使用多达一两百件的小饰品,价值昂贵。黄平苗族银饰是 苗族银饰中的杰出代表,款式众多,造型精美。大花银帽、响铃板项、扭丝项、小米项、链项、银围腰、各式手圈和耳环等这些佩戴在人身各部位的银饰只是黄平银饰中的少数几种。银饰的装饰图案多为猫(虎)、狗、马、鱼等动物及一些常见的植物。大花银帽、响铃板项和银围腰,是银饰中的三大件工艺最为复杂。大花银帽状如其名,冒顶是银质草片,草片上又有上百朵银花,高低不一,深浅错落,头部稍动,整个银冠上的小花也随之而动,富丽堂皇。响铃板顶如牛角相连称圆圈。板上双龙抢宝。银围腰是将12块以上的偶数长方形银牌缝在布条上,银牌上刻有各种动物图案,装饰人形银片,再吊上银铃,装饰在姑娘身上。苗族人起先使用贝壳、花卉等天然饰物作为饰品佩戴,银饰为后来逐步演化而来,形成如今浩大的规模。如今其样式还在不断翻新、与时俱进。贵州不自产白银,以前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政府铸造的货币。新中国成立初始,政府非常重视苗族群众的习俗,每年低价供给苗族饰物专用银。苗族妇女着盛装时离不开繁多的银饰,全身可达十多公斤,据说它兼具审美和辟邪的用途。我们在苗族的节日上看到,欢歌热舞的苗族人,身上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响,非常悦耳;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盛装,很是惹人喜爱。苗族银饰造型、图案多样,加上白银自身的寓意,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苗族银饰只在苗族地区流传,改革开放后,苗族银饰慢慢走出了苗族聚居区,越来越多的人看好了苗族银饰这一古老的手工工艺品,对其进行了商业开发,然而,苗族银饰制作技艺通常是家传的方式,使得传承不能择优而行,真正继承了精湛工艺传承人越来越少,苗族银饰传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006年6月7日,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由贵州省黄平县申报的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

  彝族是最早冶炼、铸造银器的民族之一。很早以前彝族地区就以银锭为货币,银子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彝族银器大多构思巧妙奇异、造型传神美观、线条精美细腻。凉山彝族银器种类繁多,有银质餐具、酒具、马具、刀具、宗教用具和佩饰等。银饰是彝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有美观漂亮的缀泡头饰,有独树一帜的镂花领饰,有精巧别致的耳坠,有做工精细的胸饰、背饰,有造型奇异的手镯、手链,还有极富民族风格的戒指。几乎家家都有银质器具,婚丧喜庆活动男女老幼都佩戴银饰。一个盛装的彝族女子,从头到脚,都是琳琅满目、熠熠生辉的银饰。在彝族女子的穿戴中最贵重的是结婚用的胸饰和背饰。华美的胸饰是彝族银饰中的珍品,一般长达1米左右,一般需用纯银10多斤,由6至8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纯银链连结成环状。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由太阳、月亮、星星、羊角、蝴蝶、麒麟、飞鸟、火轮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立体感。色泽艳丽的背饰是彝族妇女的最爱,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上镶饰花银片,银片外形多采用日、月纹样,上面压制圆点纹样或镂空,银白衬在红底上,红白辉映、鲜艳富丽。彝族男子一般喜在左耳佩戴大而粗的银耳环,有的男子也佩戴手镯和戒指,由此显示豪迈威武的英雄气概。早期的银器纹饰,信手刻画,原始朴实。后来由原始图腾模拟纹饰发展到动植物全貌纹饰,进而升华到用点、线、圈组成的几何纹样,现在的纹样多由日月星辰、花鸟草鱼、山川树木等构成。纹样大多雕刻细腻、明暗对比强烈,直线弧线并用,图案变化无穷,动中有静、疏密有致,繁中有简、浓淡相宜,花纹的繁简疏密要根据不同器具而定。银器的纹饰手法采用阴刻、镂空、镶嵌、吊缀、錾刻等。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展示彝族银饰的亮丽舞台,美丽的彝家姑娘配戴的银饰,雍容华贵、高贵典雅。彝族人所锻制的银饰制品,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巧夺天工。彝族银饰的制作过程为全手工,图案花纹独特,充分体现了它的古老性和民族性,表达出彝族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彝族银饰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布拖县的彝族民间著名银饰工艺师勒古沙日被省文化厅认定的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6月,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福安畲族银器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在中国矿冶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产品以畲族银茶杯、茶盘、茶匙、银筷、银罐等实用器皿与饰品为主,饰品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胸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银器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主要包括“操、凿、起、解、披”五大技法和“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四种工艺,形式上表现为造型奇巧独特、纹饰雕工细腻精美。畲族银艺文化在工艺上追求纯朴、粗犷、神秘的色彩,并通过银料纯度和银坯厚度的控制,提升银料的延展性,通过银料纯度和银坯厚度的控制,提升银料的延展性,从而提高银器的表现力,在银器表面光亮度处理和保洁方面,银器的表现力,在银器表面光亮度处理和保洁方面,采用畲族独门秘方工艺,使得银器保持天然色泽,起到防氧化、防腐蚀的作用,其独特的工艺手法代表了畲族民间金属工艺的最高加工水平。

  融合畲、汉银雕技艺及历史文化,闽东银雕技艺不断传承光大,“珍艺闻八闽,银辉耀九州”。其中享有盛名的当属珍华堂银雕、盈盛号银雕及百年老字号“林德团”金银首饰。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公布,福安市申报的“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的“银饰锻制技艺”。2011年5月,以福安珍华堂银器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东畲族银雕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编号:Ⅷ-40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剑河县、台江县,四川省布拖县,福建省福安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