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传承人  > 详细页面

【老手艺人】擀毡:上阵父子兵

来源:中卫市人民政府网 2022年12月22日 阅读量:

宁夏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杜氏擀毡传承人杜海明

铺羊毛

擀帘子

洗毡

  擀毡,一门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手艺,如今在杜家“父子兵”的手里,又开始变得鲜活了起来。

  擀毡,就是利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把羊毛加工成各种羊毛制品,而擀毡人又被大家称为“毡匠”,今天要讲的“毡匠”便是位于沙坡头区宣和镇宣和村的杜家“父子兵”——父亲杜海明,儿子杜占奇、杜占财、杜占平、杜占福一家。

  杜海明,现年68岁。他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擀毡,距今已经52年了。在杜海明擀毡的这半辈子里,几乎天天接触擀毡。如今,这门手艺传到了儿子手里,杜海明被授予宁夏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对他来说也算值了。

  支弓上弦,固定弹毛手柄,杜海明麻利地展示起擀毡的第一道工序——弹羊毛。成堆结块的羊毛,在杜海明的手里,弹的如同棉花糖一样蓬松。“秋天收获的羊毛用来擀毡是最好的,其它季节的都比不上。”杜海明说,擀毡有十步,弹羊毛是擀毡的第一步,羊毛弹得好坏直接影响毡的成败。

  说到这方面,杜海明的四个儿子让他很欣慰。大儿子杜占奇,从小便喜欢这门手艺,算是杜海明的“大弟子”,老二杜占财、老三杜占平、老四杜占福,都是从帮工干起,都做得像模像样。

  “现在兄弟几人中,谁干得最好呀?”记者问。

  “都一样,我们弟兄几个学擀毡的年代都差不多。”杜占福说,擀毡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门复杂的手艺,一般都是兄弟几人联手干,这样才能生产出杜家独有的羊毛毡。说着,父子几人娴熟地拿着手中的剪子,配合着各自手中握着的手掌子,颇有韵律地抖动着手中的羊毛,精细地完成着擀毡中铺羊毛的步骤。

  “冬天热火又防潮,羊毛毡是个好东西。”前来洗毡的顾客徐宏禄说,杜师傅这个手艺在中卫再找不出第二个,他做的一块毡铺了几十年都没烂也没掉过毛,确实好。正如徐宏禄所说,羊毛毡之所以好,都是擀毡师傅干得一手好活。

  铺一层,洒水,压扇夯实一层,再铺一层,再洒水,压扇再夯实,反反复复几次后,半成品的羊毛毡算是成型了。“该上花了。”杜海明说,上花也就是做盘肠,每一位“毡匠”都会在自己亲手制作的羊毛毡上作一个特殊的标记,而他们家的标志盘肠则是中国结。

  接着,父子几人配合着,开始蹬帘子步骤。“擀帘子的步骤最关键。”杜海明说,蹬帘子的时候,蹬的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掌握好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哪都需要精细化,稍不精细就会出现毡散了、烂了,做不成功就废了。”说着,杜占财和杜占福在杜海明的带领下,三人用双脚,来来回回仔细地进行着擀帘子。

  耐心等待过后,到了大家常说的“洗毡”步骤,作为擀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两人坐在木凳上,利用手中的带子,两人同步,反复蹬拉100多次,洒上大量热水,直到把羊毛上的油脂等污物洗干净,之后经过搓毡边、晒毡,最终交付到顾客手里,一块羊毛毡就算顺利地完成了。

  “从爷爷手里传到我们这一代,就属于第三代了。”杜占平说,擀毡这个手艺传下去就到了自己孩子们手里,再远也没想过,真要失传了,以后可能也就没人知道有擀毡这个手艺了。

  

  资料来源:中卫市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