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理论  > 详细页面

应重视对民族儿歌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齐明敏 2018年07月04日 阅读量:

少数民族儿童在演唱传统民族儿歌。 资料图片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教育孩子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掌握生活知识、学习做人道理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儿歌。民族儿歌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唱民族儿歌,即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民族儿歌已经濒临失传。社会各界应重视保护民族儿歌,既要研究整理民族儿歌,更要探索民族儿歌的传唱途径。

  一、民族儿歌的内涵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儿歌,民族儿歌中包含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社会、人类的认知。从功能上来划分,民族儿歌可分为3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从年龄阶段来划分,民族儿歌包括“婴儿—幼儿—少儿”三个年龄段:“婴儿”阶段的儿歌叫“婴儿歌”,包括摇篮曲和催眠曲,由婴儿的看护者吟唱;“幼儿—少儿”年龄段的儿歌主要由儿童吟唱,这些歌曲又叫童谣。本文提出的民族儿歌主要指童谣。童谣形式多样活泼,既有说唱结合的形式,又有依附舞蹈、游戏的形式。

  我国对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历史悠久,在各类史书、笔记、文学典籍中都有对儿歌的记载,如《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到了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将视野投向民间文学,开始搜集整理各民族儿歌。这段时期收录有民族儿歌的作品,有朱天民著的《各省童谣集》、陈国钧编译的《贵州苗夷歌谣》等。此外,北京大学的《歌谣》和中山大学的《民俗》周刊也刊登了为数众多的民族儿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工作,注重挖掘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这项针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很多民族儿歌。1984年,国家发起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也搜集整理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儿歌。在这以后还出版了一些关于民族儿歌的资料选编,如龙玉成、王继英编的《贵州民间歌谣》、燕宝编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贵州省苗族歌谣选》、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编著的《侗族童谣》等。但是,相对于我国浩瀚的民族儿歌来说,这些收录的民族儿歌只是冰山一角。

  二、民族儿歌的意义

  少数民族儿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儿歌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民族儿歌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民族儿歌保存着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忆,是各民族的祖先向后代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途径。因此,民族儿歌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纽带。例如彝族儿歌《太阳出来了》:“公鸡啼小鸟叫,太阳出来了。太阳当空照,对我微微笑。他笑我年纪小,又笑我志气高。年纪小志气高,将来做个大英豪。”这首儿歌教育孩子们从小要有理想、有志向。又如佤族儿歌《跳岩》:“跳呀,跳岩子,学着跳岩子。”这是一首游戏歌,孩子在野外玩耍时一边唱这首儿歌、一边从高处往下跳。虽然这首儿歌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让孩子们在边唱儿歌边做游戏中培养了勇敢的精神。在民族儿歌里,类似的儿歌很多,通过吟唱这些儿歌,教育孩子培养勤劳、勇敢、善良、尊老爱幼等美德,让本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2.民族儿歌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民族儿歌的内容包括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息息相关,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如土族儿歌《三岁娃娃提青龙》:“先到云天提青龙,后到石山捕野牛,再到大滩捉黄牛。捉住青龙要干啥?捕了野牛要干啥?捉到黄牛要干啥?捉到青龙驾金犁,捕到野牛驾银犁,捉到黄牛驾铁犁。耕了金滩耕银滩,耕了坡地耕平地,耕了远滩耕近滩。”这首儿歌反映的是农耕时的情景:用青龙驾金犁、野牛驾银犁都不能耕种,只有用黄牛驾铁犁才能耕种。通过这首儿歌,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土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又如壮族儿歌《捞鱼捞虾》:“捞鱼捞虾,糯米庄稼,先捞大鱼,后捞小虾。头网不捞鱼,二网不捞虾,三网捞着大鲤鱼,四网捞着大龙虾。”这首儿歌则描述了壮族先民们劳作的场景,使我们了解了壮族先民的渔猎文化。

  3.民族儿歌是传授日常知识的重要手段

  民族儿歌取材于日常生活,是各民族祖先向后代传授日常生活知识的重要手段。如壮族儿歌《小蚂蚱》:“蚂蚱蚂蚱头尖尖,头尖好舂碓,舂碓出好米。蚂蚱蚂蚱腿长长,腿长好跳远,跳远过池塘。蚂蚱蚂蚱眼亮亮,眼亮瞧街心,街心卖衣裳。”这首儿歌使孩子们形象地了解了蚂蚱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小动物的优良品德,是知识性、趣味性很丰富的儿歌。又如流传在湘西的苗族儿歌《拜年谣》:“一个篾篮两面黄,好提粑粑好提糖,好提腊肉和细面,提送外婆尝一尝。新春拜年行个礼,贺喜年高寿延长。先拜大舅和二舅,后拜老表和舅娘。连同姨妈都拜了,送钱买布做衣裳。缝得合身真好看,颜色美丽亮堂堂。要替父母争门面,长大读书快出洋。”这首儿歌不仅告知孩子待人接物的一些常识,而且让小孩子体会到人伦亲情。

  4.民族儿歌是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民族儿歌所吟唱的内容是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在儿童的吟唱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是我们了解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如壮族儿歌《玩月亮》:“今晚月亮圆,大家出来玩。玩月亮喽哥哥,玩月亮喽姐姐。我来扮母鸡,你们扮小鸡,他来扮老鹰,老鹰抓小鸡,大家玩游戏。抓小鸡、捞小鱼,你来抓小鸡,我来捞小鱼。骑山羊、跳螃蟹,我来跳螃蟹,你把山羊骑。快来玩喽哥哥,快来玩喽姐姐,哪个在家不来玩,变个小狗守门坎。”又如壮族儿歌《玩街心》:“今晚月亮圆又圆,哥哥姐姐出来玩。约到上条街,上街在吃饭,约到下条街,下街在喝酒。换花碗喽哥哥,换花筷喽姐姐,放下花碗筷,大家出来玩。今晚月亮圆,伙伴约我玩,吐出口中饭,放下手中碗,不及穿衣披在肩,不及穿衣搭在背,妈妈骂我我要去,爹爹拦我我要玩。玩街心喽玩街心,哥哥姐姐出来玩。”这两首儿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们晚上的娱乐活动,语言淳朴自然、清新明快,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三、影响民族儿歌传唱的问题

  民族儿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儿歌已经濒临失传。当前,影响民族儿歌传唱的原因有:

  1.对民族儿歌的研究不够,制约了民族儿歌的传唱

  虽然我国的民族儿歌收集时间比较长久,但是每个民族的儿歌收集情况不一样,只有极少的民族儿歌收集工作做得比较好,编有童谣集,而大部分的民族都没有将本民族的儿歌收录成集。同时,搜集到的儿歌大都陈列在资料室或出现在资料集中,没有人研究如何用音像、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来整理民族儿歌,以方便普通民众查找和欣赏。另外,儿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新的内容体现在儿歌中,儿歌才能被当代的儿童理解和传唱。而现在也很少有人去创编具有时代内涵的新的民族儿歌,使民族儿歌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大。

  2.对民族儿歌的传播不重视,约束了民族儿歌的传唱

  民族儿歌的生命力在于传唱,其传承是靠口耳相传来完成的。但是在当代社会,即使在民族地区,家里也没有长辈会教孩子唱民族儿歌,社区也很少组织儿童传唱民族儿歌,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场所,音乐课上也没有安排唱民族儿歌。民族文化的传承场所是家庭、社区、学校,而现在这三个场所都不重视民族儿歌的传播,这种情况不利于民族儿歌的传承。

  3.会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限制了民族儿歌的传唱

  当今民族地区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外出打工潮造成了民族儿歌的传承处于代际断层的状态。同时,民族儿歌是靠民族语言来传唱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民族聚居地越来越少,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增多,儿童接触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不断减少,加上民族语言的保护措施跟不上时代变迁,会讲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儿童越来越少,这样就失去了传唱民族儿歌的土壤。

  4.儿童娱乐活动和受教育方式多样化,冲击了民族儿歌的传唱

  以前,传唱民族儿歌是长辈向下一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并且民族儿歌还与游戏结合,孩子们一起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是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儿歌。但是现代社会,动画片和网络电子游戏成为儿童主要的娱乐方式。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去参加各种培训班,这就使民族儿歌最初的教育、娱乐功能受到冲击,代际传承受到威胁。

  四、传承民族儿歌的对策建议

  民族儿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民族儿歌,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又是保护民族语言、守护民族精神家园。我们只有高度认识到传承民族儿歌的意义,才会重视民族儿歌的传承工作。要做好民族儿歌的传承,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儿歌的传唱

  民族儿歌的传唱,离不开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挖掘民族儿歌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教化资源,让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沐浴中成长。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于2017年举办了“传唱童谣,放飞梦想”——北海市优秀童谣传唱比赛,浙江省杭州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小学生新童谣大赛等。这些活动既扩大了童谣在社会上的影响,又对儿童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增加儿童学习民族儿歌的机会。尤其在当地的节庆活动中要增加民族儿歌的内容,以扩大民族儿歌的影响。

  2.学校要积极开展民族儿歌的传唱

  有研究者认为,现代教育体制中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体系传承的漠视,导致了民间知识精英阶层的衰落,而民间知识精英阶层的衰落,又加速了本土知识传承的中断。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学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民族文化传承重要场所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儿歌进校园的工作。民族地区的学校要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为民族儿歌的传唱与传承作出积极贡献。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小学,一方面要将民族儿歌融入音乐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将民族儿歌融入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让民族儿歌在校园里传唱起来。

  3.学者要努力拓展民族儿歌的研究

  做好民族儿歌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做好梳理工作。除了书面的文字整理,研究者还要运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新媒介,对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民族儿歌进行抢救性的收集整理,尽可能地将其真实、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记录民族儿歌的意义不仅在于放在博物馆、资料馆去保存,更重要的是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各种方式向外部传播,让普通民众能随时聆听到民族儿歌。同时,也要进行民族儿歌当代创新的研究。民族儿歌的研究只有与时俱进,才会在当代流行;只有流行,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4.媒体要积极参与民族儿歌的传播

  媒体是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主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数字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来宣传民族儿歌,让人们能很方便地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搜听到儿歌。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掀起了全民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民族儿歌也一样,要通过少年儿童的节目和电视剧来进行推广。这两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七巧板》栏目的“宝贝爱唱歌”节目在选歌曲时注重民族儿歌,播出了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白族、朝鲜族、壮族等民族儿歌,使民族儿歌得到了一定的宣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