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因“豆腐之乡”而闻名,因“文献名邦”而厚重。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石屏县,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片多民族和谐交融的热土,哈尼、彝、傣、汉、回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民族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成为石屏最宝贵的财富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听党话、跟党走是石屏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
进入新时代,石屏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共同的理念追求。
交融并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进石屏古城,映入眼帘的是大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名人故居古建筑群和气派讲究的深宅大院。这些古建筑群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留下了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并进的印记。
据石屏县志办退休干部冯子望介绍,石屏原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元末有少量汉族居民迁入。明洪武年间,安徽、江浙等地居民奉命充实云南各地,大量汉族居民由此迁入石屏。各民族文化交融并进,使石屏这个边疆小城人文蔚起,获得了“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状元故里”“文献名邦”的美誉。
从历史深处走来,新时代的石屏更加注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把它作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要任务。
彝族海菜腔,是石屏异龙湖畔彝家儿女在湖上运输、捕鱼、扯海菜时即兴演唱的渔歌,在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深受汉族移民的文化影响,曲调、衬词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格,而唱词则是汉族风格,它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文化结晶。
2006年,石屏县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凭借高亢明亮而又清澈优美的《海菜腔》,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海菜腔从此广为人知。同年,海菜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歌一起,唱响海内外。带着《海菜腔》,李怀秀、李怀福多次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走上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
2016年,石屏县在龙朋镇建立“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海菜腔、烟盒舞。至今,传习所已开办了8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超过800人。
在石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以海菜腔、烟盒舞、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等为代表的石屏民族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夯实文化之基,才能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屏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李金鹿说。
石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高新明摄
示范引领,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石屏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过程中,把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连队、宗教活动场所、工业园区、景区、医院、家庭),涌现出一批有特色、可带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石屏县异龙镇符家营村史馆是由一处闲置的老屋改造而成的,传承600余年的耕读文化和民风民俗通过文字、实物、照片等形式展现出来——符家营重教兴文的传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村里就开办家学,形成了重教守礼、耕读齐家的风气,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仅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庄,就有300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建村史馆的目的是育人。”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杨松告诉记者,“村民都说,符家营村要把民族团结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在异龙镇党委副书记王景看来,在农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如果缺乏有效抓手,就很难走进老百姓的心里。符家营村史馆展示的故事发生在群众身边,很接地气,大家能够感同身受。
据石屏县民宗局局长马建荣介绍,目前,石屏县依托县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村史馆等阵地,建立县、乡、村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25个。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大讲堂,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提升。
在创建工作中,石屏县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石屏县建成了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民族文化宣传长廊,打造了湖滨路、屏阳路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特色街区以及文化公园、焕文公园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广场,在乡镇开展了一村建一个民族文化广场、一村建一支民族文艺队、一村唱一首民族歌曲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形成了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创建工作格局。
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推进,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 胡斌摄
激发动力,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是做好创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石屏虽然历史厚重,却还有另外一面:石屏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如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互促进?石屏县把发动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奔小康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既注重物质帮扶,也注重精神扶贫,探索出新路子。
记者来到位于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育英村时,村妇女主任白玉兰正组织村里的妇女们打扫卫生。白玉兰说,以前,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村里的卫生环境也不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针对这些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石屏县决定向各种陈规陋习“开刀”。全县9个乡镇、112个村委会、5个社区组建200多支巾帼连心志愿队,采用“说理—示范—带动—鼓励”四部曲模式,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这场以移风易俗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引擎的“革命”,加速了乡风文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全县每个乡村都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开展最美家庭、好儿子、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的精神立了起来。
如今的育英村,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爱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追求美好生活,成为村民的共同向往。这也是石屏众多乡村的一面镜子。
“生活是灯,吃苦是油,要想灯亮,必须加油。”这是石屏县龙武镇宜其达村村民李启亮的脱贫感言。他身残志坚,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激发起生活斗志,发展起产业,盖起新房。
摆脱贫困的斗志一旦被激发,人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李启亮一样,如今的石屏,很多人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2018年,云南省政府批准石屏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全面小康,要靠辛勤劳动实现。石屏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促进全面小康、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石屏力量。
作者:李寅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