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色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
桂林市漓江景区
桂林漓江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
漓江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全长437公里。由桂林至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从竹江至阳朔航线54公里。漓江属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河段。发源于兴安、资源县交界处海拔1732米的越城岭老山界南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漓江的特点概括为清、奇、巧、变四个字,主要景点概括为一江、两洞、三山。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叠彩山、独秀峰),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游漓江主要是从桂林乘船顺流而下至阳朔这83千米的水程。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主要景点有漓江蓝湾、南洲岛、象鼻山、穿山、斗鸡山、净瓶山、磨盘山、冠山、绣山、仙人推磨、画山、黄山倒影、螺蛳山、碧连峰,书童山等。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吸饮江水。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记。
象鼻山
九马画山是桂林漓江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大自然的笔墨奇观。位于兴坪镇西北4公里,山高400余米,宽200米,临江而立,石壁如削,五彩斑斓,远望如一幅巨大的画屏,细细地端详,画屏中惟有一群骏马,或立或卧,或昂首嘶鸣,或扬蹄奋飞,回首云天,或悠然觅食…….传说当年敬爱的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前往漓江,总理仅用三分钟便数出壁上有九匹骏马,而陈毅副总理只数出七匹。九马画山因此得名。宋代诗人邹浩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清代诗人徐弓赞道:“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古往今来,多少游人至此,莫不被这天然壁画迷住。
九马画山
在画山之南,有一块黄色岩石,宽数丈,像一块黄布平铺江底,这里因名黄布,滩名黄布滩。这里江流清澈宁静,云山倒影,江面水底,处处如画,所谓:“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此即漓江一绝“黄布倒影”,是观看青峰倒影的最佳处。诗曰:“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其中20元纸币背面的漓江风光就是黄布倒影。
黄布倒影
大圩古镇位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距灵川县城30公里,地处漓江中游,在漓江北岸由西向东沿江而建,古风浓郁。面积193.78平方公里,大圩古镇是桂北的水陆码头,北通湘、赣,南达梧、穗,为桂林东郊农副产品和舶来品的集散地。大圩古镇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是百里漓江和漓江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人文景观。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史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
大圩古镇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全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食物、节日、宗教信仰、甚至语言文字。侗族高超的建筑艺术,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
壮族以壮锦为标志,喜好唱歌。古有歌仙刘三姐,今有姑娘木叶歌,节庆有三月三歌节。苗族刺绣蜡染,工艺独特,芦笙踩堂,欢度良宵。
瑶族住高山区,大桶药浴,淋漓痛快,驱风去病,实属民间一绝。
刘三姐雕像
本文图片来源:漓江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