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旅游 > 自然风光  > 详细页面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张淑丽 2017年12月11日 阅读量:

天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池之胜,不仅因西王母“瑶池盛会”名传千古,更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蜚声中外!

  天池自然保护区可分为“大天池北坡游览区”、“大天池游览区”、“十万罗汉涅槃山游览区”、“娘娘庙游览区”和“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每区八景,五区四十景。同时,天山天池具有包括排名世界前列的第四纪高山冰渍湖等五个方面的世界级特征。

  天池石门,景名为“石门一线”,海拔1500米,位于大天池以北5.9公里处,为一段被三工河古河道切割形成的石峡谷,这道山口是进入风景区的天然门户;峡谷长约百余米,最窄处仅十来米宽,两侧直立的岩壁高逾数十米,形势峻险,仰视见一线天,侧边盘绕三工河水,激流湍急,浪花翻滚,声若雷鸣。

  西小天池,海拔1600米(一说1660米),位于主湖(天池大海子)西北,在其脚下西北侧约两公里处,五十盘公路第三盘的右下方,湖水由天池大坝西南渗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并泻入三工河;古称玉女潭,相传为西王母洗脚处,景名为“王母脚盆”,又称小龙潭,因而也称作“龙潭碧月”,池面状如满月,四周有云杉环绕,瀑布如练,水面呈蓝绿色,环境清幽。

西小天池

  东小天池,海拔1860米,位于主湖东北出口处(一说东面500米),在五十盘最后一盘左侧半公里,此池方圆数百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主湖池水经天池大坝东端一人工泻水闸跌宕而下汇成;入口和出口都有瀑布,瀑潭相连,北有一泻水口,池水经此下跌200米,形成滚动的瀑布流经三工河峡谷;古名黑龙潭(/飞龙潭),传说原是天上仙女的游泳池,后被黑龙霸占成为其巢穴,又传说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称为“梳洗涧”、“浴仙盆”;环境幽静,水清透底,池水深幽莫测,池周松柏密匝,空间深奥,景色静美;开辟沿东小天池与瀑布的游步道后,拓展了游览空间,丰富了游赏内容。

  天池大海子,或称主湖、大天池,位于博格达山脉北麓的中山峡谷森林带内,湖面海拔1910米,成南北长方形(一说呈半月形),南北长3.5公里(3.4公里),东西宽0.5–1.5公里,周长9.7公里,平均水深60米,东北处最大深度103米,湖面面积一般为2.75平方公里,最大面积4.90平方公里,平均蓄水量1.3亿立方米(一般为1.6亿吨,最大容水量2亿吨);成因众说纷纭,有冰川形成说、断陷形成说、崩塌形成说、泥石流形成说等,池水主要由降水、融雪水组成,其次是少量地下水补充;大天池酷似一个头南身北的葫芦,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芦的把,湖面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梳妆镜,名“天镜”,故景称为“天镜浮空”。

  西王母祖庙,原达摩庵,习惯称娘娘庙,坐落在天池东北岸的山坡上,位于天池东侧半山腰,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主大殿供奉西王母(王母娘娘)神像;据记载建筑规模宏大,曾经香火旺盛,1932年毁于战火;1992年在原遗址上兴建,2000年重建;庙内有部分古钟、瓦当、壁画等原娘娘庙遗物,是海内外道教信奉者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西王母祖庙

  马牙山,海拔3056米,位于大天池西南4.5公里处,与禅灯山南部相连,山体长约5公里,可游面积0.5平方公里;它由成排的古冰川刨蚀而成,峰顶陡峭、直立,直插云天,形似一排巨大的马牙,因而得名,在山峰北侧、森林边缘有一片由柱状喷发岩经风化、流水侵蚀而成的类柱状石林,造型非常优美,是天池景区中最佳的山石。

  博格达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组成具有古老性、复杂性和特有性。有兽类32种,鸟类144种、两栖爬行类和鱼类5种、高等有花植物19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雪豹、棕熊、石貂、马鹿、盘羊、暗腹雪鸡等;森林是重要的植物资源,在核心景区覆盖面积达41.5%;大型真菌资源储量丰富,食用菌类有草蘑菇、松树蘑菇、鹿茸蘑菇、羊肚菌等20余种。

博格达峰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满、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都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歌舞艺术,它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蜚声中外,名扬天下。新疆歌舞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于阗乐舞就已传入中原,深为人民喜爱。

于阗乐舞

  

参考资料:天山天池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