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旅游 > 民族风情  > 详细页面

多姿多彩的巍山彝族风情

来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许觊佳 2022年11月23日 阅读量:

  传统文化

  彝族图腾。彝族有很多支系,巍山彝族除了青华马弯腰、施家寺一带有少量“格尼”外,绝大多数是“腊罗”。“腊罗”原读音“腊鲁”,彝语“腊”就是虎,“鲁”就是龙,虎和龙是彝族的图腾,其中“龙”是包括彝族在内的整个华夏民族的图腾,“虎”则彝族特有的图腾。

  彝族土主文化。彝族的土主文化,即是把历史上功绩最多、影响最大的彝族祖先作为土主神灵世代供奉和祭祀。供奉在巍山巍宝山上的南诏始祖细奴逻是彝族最大的土主。这座南诏土主庙是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朝皇帝唐玄宗接受南诏第三代王盛罗皮为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建庙塑金身的请求,下旨敕封细奴逻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后建盖的,南诏土主庙因此成为广大彝族最早的总土主庙。彝族的土主信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祖先崇拜,是代表民族的一种精神寄托。从公元714年至今,各方彝族把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定为祭祖日,每年到此时期,彝族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寻根祭祖,祭祀自己的大土主细奴逻,这一活动延绵千年,至今仍兴盛不衰。目前,巍山县彝学学会面向滇川黔桂四省(区)广大彝族地区进行广泛宣传并开展募捐活动,维修扩建南诏土主庙。广大彝族同胞公认,巍山是广大彝族寻根祭祖的圣地。

  彝族毕摩经。彝族毕摩经是彝族祖先传承下来的彝语经文,它不是宗教传教,也不是迷信咒文。楚雄、四川凉山等彝族地区的毕摩是有文字传载的。巍山乃至整个大理地区的彝族毕摩经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没有文字传载,只有口传毕摩经。口传毕摩经由彝族文化的传人“阿闭”从他的祖先一辈又一辈地传承下来,在超度亡人或祭祀神灵的时候进行通篇诵唱,以此寄托心思和劝戒后人行善。彝族毕摩经是祖传的诗经。目前,巍山境内可以收集整理的彝族毕摩经较多,县彝学会正在整理编译的彝族毕摩经有开路经(指路经)、超度经、装棺经、盖尸经、七女经、草吊经、祖师经、龙神经、桥神经、路神经、山神经、土神经、财神经、密枯神经等。即将编译出版的《彝族毕摩经》将用国际音标注有彝音,加释汉语,以传后人。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它是彝族传统手工工艺之精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彝族文化的写照。彝族以服饰展示自己美丽的身材和美好的心灵。彝族喜好用蓝、白两色作底色,黑、青、红三色为饰色,分盛装、便装、冬装、夏装、新娘装,其中新娘装更为别致。由于地域不同,着装也有明显的差异,巍山坝子以东的彝族女子服饰为大红大绿,绿底红饰,刺绣更为精湛;马鞍山一带的女子服饰为白底蓝挂,比较端装素雅;坝子以西的彝族女子喜欢白色或浅蓝色衣裳加红领挂,比较雕绣,富有清秀感。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是彝族先祖发明创造的、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至今经久不衰的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它集悠扬的乐谱、矫健的舞步、丰富的表情、经典的调子为一体,让人痴谜,让人陶醉,堪称是彝族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彝族打歌以自娱自乐为主要活动方式,办喜忧二事则好象立了规矩必打无疑。

  打歌,又叫“踏歌”,是彝族的一种集体舞。彝族打歌或踏歌,顾名思义是大家共同健踏的歌,参与打歌的人故然要多一些更好,人少了就形不成打歌这种热闹的气氛。彝族打歌是歌、舞、乐三者结合的传统民族歌舞。彝族打歌以“火”为圆心,分内外两圈团团把大火围严,内圈是演奏乐器的,以芦笙为主要韵律,伴有笛子,还有大刀;外圈是打歌唱调的,跟着乐奏声翩翩起舞,调子脱口而出。彝族打歌常常通宵达旦,因为打歌对调谁也不服输,因此整个打歌场面充满着莺歌燕舞、诗情画意。

  同是在巍山,打歌种类因地区不同而在打歌步调、速度、风格和特点上都有些差异。巍山彝族打歌根据舞步和唱腔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别:第一种是以南诏镇前新村为代表,以芦笙、笛子为主旋律,不用大刀。巍宝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都属于这一类别。第二种是以马鞍山青云村为代表,以芦笙和笛子的快节奏为主旋律,伴有大刀。马鞍山乡、紫金乡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别。第三种是以大仓小三家为代表,以芦笙加舞大刀为主旋律,笛子基本不用。大仓镇的小三家、新胜和庙街镇的惠明草场一带属于这一类别。第四种是以庙街镇云鹤村委会阿朵村为代表,将五印、马鞍山、大仓的打法揉为一体,乐谱节奏、步法、调子等变化之快,几种打法共同兼有。庙街镇的云鹤、碧清一带属于这一类别。第五种,也是青华中窑村特有的一种打法,不用芦笙、笛子和大刀,而用大三弦为旋律,唱调不唱彝族调而是唱汉语调,它是彝族打歌类别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除了办喜忧二事以外,彝族地区群众还有很多山会时兴打歌。他们约定俗成地走在一起,凝聚人心,凝结亲情友情,体现团结和睦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健康的民间活动。巍山的民间山会主要有:正月初九的牛街茶房寺、五印龙街灵宝山、马鞍山茶山寺、青华新山;正月十四的小鸡足山;正月十五的五印山;正月十六的巍宝山土主庙祭祖、大仓小三家一带过春节;二月初八的牛街、阿许地洗澡塘、大仓新胜一带的祭“密枯”神以及遍及各地的“密枯”节(过小年);二月十五的牛街笔架山;三月十五的牛街爱民老黑棚和牛街直捷瓦葫芦等,目前这些山会赶集人员越来越多,越过越热闹。

  火把节

  “火把节”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的重大民族节日。随着各民族大团结及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火把节不仅是彝族自己的节日,而且是彝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同欢共乐的民族节日。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是广大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巍山的火把节过得很“火”、很热闹、很地道。

  巍山火把节突出一个“火”字过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村村寨寨立火把,巍山县城家家户户竖火把,人人手里举火把,广场上还立了一柱大火把。临近黄昏,爆竹声声点燃火把,除了有人在家门前看管自家立起的火把外,全城老少都聚集在县城广场,观赏那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一边燃放烟花,一边点燃火把,烟花刚落,便开始打歌,一片欢乐的海洋。

  火把节自然是巍山最热闹的日子,离乡游子都要想办法回家过节,热情好客的巍山人常常敞开火热的胸怀,邀请亲朋好友和外地客人到巍山来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共享吉祥、幸福与欢乐。

  

  资料来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