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离贵阳市区十七公里。花溪苗族挑花工艺是苗族花溪支系的一种刺绣方法,分布在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即花溪乡范围内。
湖潮乡的马路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子。六十八岁的王启平是花溪苗族挑花工艺的省级传承人。花溪苗族挑花工艺是用彩色丝线在麻质的底布上挑绣出规则的图案,主要用于服饰的装饰。
花溪区地处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脉中段,全境以丘陵为主,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花溪苗族挑花的原料——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用人工种植的火麻提取麻,用麻纺成纱,然后上织布机织成布,经过几十道的手工工序,麻在勤劳的苗族妇女手中加工成了布。用蓝草制成的染料,将布染上色,晒干以后,就是当地苗族常用的服饰面料。花溪苗族挑花以十字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图案尽在心里。先挑出图案的外轮廓,再逐步添加内部花纹,最后填充细部,直至完成。为了不弄脏图案,还采用了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
花溪苗族挑花,除了基本的十字绣针法以外,还有其它的针法。这种叫小豆花。用小豆花针法挑出的图案一般用在服饰的袖子部位。在花溪苗族挑花里面,还有一种叫猫爪花的针法。用猫爪花针法挑出的图案一般用在衣角的部位。
花溪苗族挑花工艺传承至今,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早期的挑花底部为自织的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图案有高度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
现在挑花的底部,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更多颜色,挑花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
在以前的马路村,挑花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女子聪明才智的标准。不会挑花的女子很难找到婆家。因此苗家姑娘从七八岁的时候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教下学习挑花。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民族服饰不断被外界所同化,再加上许多老的挑花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花溪苗族挑花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