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东经147°40'47"~148°14'10",北纬25°30'50"~26°10'50",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上游和樟江支流。东面与东北面与榕江、雷山两县接壤,南面与荔波搭界,西面和西北面与独山县及都匀市为邻,北面与丹寨县毗连。东西最宽56千米,南北最长73千米,距省城贵阳247千米,距州府都匀87千米。全县总面积2380平方千米。
图为水族过卯节(水族古老的情人节)情景。流行于贵州三都县和荔波县部分村寨。每年水历九十月(农历五六月)择一卯日举行。当天,青年男女打着伞,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游玩。晚上,人们汇集村寨广场,击铜鼓、敲皮鼓、吹唢呐、演出传统的花灯剧等
【建置沿革】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三都水族自治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21日,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后,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行政区划与民族人口】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县政府驻三合镇。县辖6镇1街道。全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壮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满族等。目前总人口正在超过4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5%以上,水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7%,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三都,三都是水族人民的大本营、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素有“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之美誉,荣获“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中国赛马之乡”与“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等称号。
【地势地貌】 三都是个山地县,处于云贵高原东南端破碎地段。总的地势是自北向南倾斜,具有北、西、东北至东南地势高峻,西南地势渐缓、渐而开阔的地势特点。最高海拔是1665.5米的更顶山主峰,最低海拔是303米的都柳江出境处,最大高差1362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至900米之间,平均海拔675米。中山、低山丘陵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
【气候】 三都水族自治县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地势、地貌、海拔高度的复杂影响,形成了三都气候在地域上的差异,全县分为温热、温暖、温和三个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8℃,一月份平均气温为7.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6.7℃,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极端最低气温为-7.5℃,年总积温为6603.1℃。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84.3毫米。日照时间少,全年日照时数在1077.3至1259.9小时之间。全年无霜期326天,最短275天。作物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境内相对高差大,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气候灾害频繁,其中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有干旱、暴雨、倒春寒、秋绵雨、冰雹、凌冻等灾害性天气。
【土地资源】 2015年末,全县辖区土地总面积237620.16公顷。其中,耕地33363.1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5%;园地1958.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2%;林地151446.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73%;草地30904.3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51.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8%;交通运输用地1342.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47.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其他土地13007.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8%。
【水力资源】 三都境内中小河流属珠江流域柳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42条,河流总长度906.6千米,河网密度0.38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23.17亿立方米。
全县总降雨量33.1亿立方米,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外县流入客水年平均来水量为11.9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4.7亿立方米,全县年拥水量共计33.18亿立方米。全县中小河流理论水能22万千瓦,可开发量16.6万千瓦,水能资源拥有量列全州第7位,开发潜力较大。北部有都柳江,由西至东横贯县境,发源于县境西部更顶山区和独山县拉林附近的磨石湾,流经大河镇、三合街道、都江镇,县境长83.5千米,流域面积169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6.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都江河、打建河、马场河、甲晒河、打鱼河、排长河、坝街河等,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1%。南部有樟江支流水便河、芒勇河,流域控制面积700平方千米。按河流等级划分,全县一级河有都柳江1条;二级河有交乐河、都江河、打建河、马场河、甲晒河、交梨河、茶叶沟、打孟河、巫检沟、打鱼河、懂述河、柳叠河、拦牛河、排长河、坝辉河、坝街河、水配河、打狗河、水昔河共19条,总长415千米;三级河有巴佑河、普安河、干河、行偿河、苗龙河、康细河、盖赖河、担旦河、立场河、姑成河、水便河、地闷河、岜凡河、芒勇河共14条,总长294.7千米;四级河有单边河、水东河、姑留河、水各河、水令河共5条,总长89.4千米;五级河有巫不河、高尧河共2条,总长18.5千米。其中,长度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都柳江、打鱼河、水昔河、水便河等36条。
境内地表水丰富,年均径流总量16.5亿立方米;岩溶地下水比较发育,常见有伏流、泉眼、落水洞,其中安塘暗流河长达6.4千米,是县内最长的一条伏流。
【矿产资源】 三都县矿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晚清时期就有调查和采掘记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来,开展了系统、大规模的调查、勘查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县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种类有铜、铁、煤、汞、金、锑、硫、铅锌、磷、重晶石、稀土、钼、钒、雄黄、砖用页岩、水泥用石灰岩、铀、金刚石、砷等19种,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100多处。已开采的有铜、铁、煤、汞、金、锑、硫、铅、锌、重晶石、砖用页岩、水泥用石灰岩等,较为优势的矿产有金、汞、铅锌、硫铁矿、锑矿等。
【林产资源】 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树种有杉树、马尾松、油桐、油茶、麻栎、柏树、枫树、楠木、樟木、桫椤、楠竹、漆树、杜仲等。是全省十大林业县之一,全县有11片林区。东片区的都江、坝街、羊福、巫不、打鱼、拉揽6个乡(镇)和南片区的扬拱、九阡等乡镇,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国有拉揽林场位于县城以东12千米处,现有经营面积25万亩,林木蓄积量140万立方米,素有“百里林海”之称。该场具备年产1.5万余立方米商品材的能力,是贵州省营业销售收入率先突破千万元大关的国营林杨,也是全国国营林场500强之一。
【渔业资源】 以都柳江为最丰富,主要鱼类有30种,隶属6个科。其中鲤科有22种,鳍科4种,鲶科1种,鲍科1种,鳅科2种。都柳江所产的角角鱼等优质淡水鱼类,在省内外负有盛名。
【旅游资源】 东线主要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景点主要有:百城林海风光、都柳江漂流、森林度假村、尧人山自然保护区、布仰摩崖石刻、都江古城遗址、清军万人坟、水族苗族歌舞、村寨等;南线主要以民族风情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节、卯节情歌、民族工艺品及水龙引朗石棺墓、塘州仙人桥、中和瀑布、三洞猫石守田等一些奇石异景。县境内名胜古迹数量众多、内涵丰富,自然景色风光旖旎、秀美如画。境内有文物点45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名胜古迹有贵州“新疆六厅”故城遗迹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布仰摩崖、九阡镇石板寨抗日旧址、九阡镇梅采寨岜丢山九阡水族起义遗址、引朗石棺墓及尧人山太平天国遗址等。主要景区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南约12千米,方圆4000多公顷。公园内峰岭连绵、幽谷叠翠、山高谷深、瀑布众多,是天然的植物基因库和野生动物乐园,仅木本植物就多达430余种,其中银杏、鹅掌楸、南方红豆杉、香榧、紫檀、桫椤等是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有金钱豹、猕猴等12种以上兽类,有小鲵、角怪等两栖动物,有红腹锦鸡、白鹇等17种以上鸟类。景区内产蛋崖、风流草、月亮树、斗鱼等奇观,更增添了尧人山的神奇色彩。
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县城以上的都柳江沿岸多优美的田园风光,县城以下为壮丽的峡谷景观。景区内有小溪摩崖、都江古城垣、城乡义冢之墓、羊福崖墓等文物古迹,尤其是背山临水的水苗融合风情更为浓郁醉人,每逢节日,青年男女盛装云集江边,赛龙舟、泼水嬉戏、草标传情、对歌求偶,仿佛一片世外桃源。著名民族风情景点有水各卯文化风景名胜区和怎雷水族村寨等。水各卯文化风景名胜区位于自治县东南部九阡镇水各大寨,距九阡镇5千米,距荔波机场15千米。卯节有“东方情人节”之称,卯坡有“水族情爱第一坡”之誉,卯坡由情歌对唱场、石神台、树神台、如意瀑、如意潭、仙人桥、定情谷、鱼塘、水碾、水各大寨、龙凤井等组成。
怎雷水族村寨位于自治县城东南的都江镇怎雷村(上寨),距县城41千米。周围有大坝、枫柳、里小、里送、棉花地、崩坡、甲雄等水族村寨,形成以怎雷上寨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区。怎雷水族村寨背负青山,前临深涧,层层梯田由山脚累级而上,气势恢宏。民居随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组合于青松翠柏之间,使建筑物与山、水、泉、林、田园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一幅“入村不见山、进山不见寨”的山野村居图,形成了“天人合一”优美、宜人、质朴的人居环境。在此繁衍生息300余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水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图为都江景观)。
参考资料:中国·三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