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处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景东县毗邻,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西至黑惠江与凤庆县隔水相望,北与巍山县相连。县域东西横距59千米,南北纵距55千米,总面积1731.63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南涧镇,距省会昆明356千米,至州府下关103千米。交通便利,214国道横穿县境,是滇西地区通衢要道。
【历史沿革】“南涧”本是地名,后冠为县名。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划入益州郡属邪龙县的辖域,直至宋代大理国亡,南涧地皆是以巍山县为中心的历代建制的属下。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今南涧为中心的地区开置为县一级政区,称为定边县,属威楚路镇南州辖,清朝雍政七年(1729年),裁定边县归蒙化县。
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涧县,1965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南涧彝族自治县。1968年,各区名称改为南涧、拥翠、乐秋、碧溪、新民、浪沧、宝华、无量区革命委员会。1970春夏,区级建制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原区下公社改称生产大队,设南涧、拥翠、乐秋、碧溪、新民、浪沧、宝华、无量、城镇(南涧镇前称)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85个生产大队。1980年10月,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12月,9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8区1镇,下辖91个生产大队。1983年1月,8区1镇改为南涧、浪沧、无量3个区,下辖52个乡(镇);5月,改设为8个区,下辖72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1620个农业社。1984年2月至1988年1月,设8区1镇。1988年1~3月,开展区、乡体制改革,设南涧镇和得胜、拥翠、乐秋、碧溪、新民、浪沧、宝华、无量、沙乐10个乡(镇),下设69个村公所、6个办事处。
1999年12月28日,撤销新民乡成立小湾东镇;2000年3月20日,小湾东镇举行撤乡建镇庆典仪式。2000年6月20日,撤销浪沧乡设立公郎镇;6月23日,撤销宝华乡设立宝华镇;10月1日,公郎镇和宝华镇分别举行撤乡建镇庆典仪式;同年10月,80个村公所(办事处)更名为村民委员会。2002年8月26日,撤销南涧镇、得胜乡设立南涧镇;同月,撤销南涧街村民委员会设立南涧街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8月25日,撤销沙乐乡,并将撤销后的沙乐乡行政区域整体划归公郎镇;2006年1月,沙乐乡正式并入公郎镇。2009年12月,撤销无量乡设立无量山镇;2010年1月,无量山镇举行撤乡建镇庆典仪式。
【行政区划】2016年5月18日,设立南涧镇涧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南涧镇安定村委会更名南涧镇安定社区居民委员会;2016年5月19日,南涧镇小军庄村委会更名南涧镇小军庄社区居民委员会。至此,全县设5镇3乡,下辖81个村(居)民委员会、1133个自然村、1614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南涧镇,14个村(居)委会、178个自然村、264个村(居)小组;宝华镇,10个村委会、151个自然村、258个村民小组;公郎镇,14个村委会、183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小湾东镇,7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167个村民小组;拥翠乡,7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乐秋乡,7个村委会、116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碧溪乡,8个村委会、98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无量山镇,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
【人口与民族】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2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1万人,占总人口的24.36%;农业人口19.26万人,占总人口的86.97 %;非农业人口2.3万人,占总人口的13.03%;男11.74万人,占总人口的51.67%;女10.9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3%。年内,出生2041人,死亡14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41‰。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境内有汉、彝、苗、白、回、傈僳、布朗7个世居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满、独龙、基诺、蒙古、布依、阿昌、普米、德昂、土25个民族成分,其中彝族人口11.29万人,占总人口的49.69%;少数民族人口12.19万人,占总人口的53.65%。
【自然地貌】南涧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谷深,海拔落差大。县域最高点是县城北部的太极顶山,海拔3061米;最低点是漫湾库区的最高水位线,海拔994米。县域平均海拔1988米,县城平均海拔1370米。县域除县城10平方千米的盆地外,大部分为河谷、山峦和坡地构成的山区或半山区。境内江河分澜沧江、元江两大水系,有干流9条、支流59条,总长286千米。境内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
【气候特征】南涧干湿季节分明,四季气候不明显,属雨热同季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受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5个不同类型气候带影响,呈现出“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区域气候。东南部为多雨区,西南部为中雨区,东北部为少雨区。春温高于秋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年降水量867.8毫米,比上年增加139.5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多107.3毫米,属略多,是自2008年以来最多年。年平均气温19.3℃;年极端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4℃;年日照时数2098.2小时。属中等气候年景。
【土地资源】2010年完成的全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县域共有国土面积173881.88公顷,其中:耕地(灌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24473.22公顷;园地(果园、桑园、茶园、其他)6504.41公顷;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115653.08公顷;草地8498.88公顷,商业服务用地2.95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0.38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66.58公顷,特殊用地13.0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927.3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31.38公顷,其他用地10470.7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999.82公顷。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山地占绝大多数,耕地资源有限,土壤类型较多,宜种植物较广,成年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大,山高缺水,水土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土壤资源有棕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冲积土、水稻土、盐土8个土类,分为16个亚类、34个土属、66个土种、10个变种。2016年末,全县国土总面积1738.8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99.3%、坝区面积0.7%。全县有耕地面积20.79万亩,其中水田2.23万亩、旱地18.56万亩。
【水资源】据《南涧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载:全县地表水多年平均降水量有18.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75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总量9.61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铜矿化点14处、铁矿化点7处、石膏矿化点4处,封火石、青石等各种石材资源丰富。
【动植物资源】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南涧段是大理州境内保存较完整、面积最大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生态系统,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南涧县野生动植物的荟萃之地,成为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代表。
保护区内有园林景观树木兰科6种、安息香科7种、醉鱼草科1种、远志科2种、蝶形花科6种、杜鹃花科33种、山茶科35种、杜英科7种、蔷薇科20余种、卫矛科1种、葡萄科42种、槭树科10种、桃叶珊瑚科1种、茜草科1种、茜草科1种、忍冬科1种、报春花科20种、苦苣苔科40种、紫葳科4种、金丝桃科9种、黄杨科1种、桑科40种、冬青科15种、禾本科5种、樟科60种、木棉科1种。
保护区内有哺乳类动物123种,隶属9目30科78属,其种数占全国哺乳动物总数的20.2%,丰富程度仅次于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2个自然保护区,名列全国第三位。保护区内有两栖爬行动物104种(两栖类60种和爬行类4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1种(蟒蛇),二级重点保护种1种(红瘰疣螈),分别占两栖爬行种数的1%。保护区内有鸟类446种,占云南省分布记录鸟类792种的56.31%,隶属15目44科,另4亚科。
【地方特色与旅游资源】南涧县99.3%的国土面积属山区,南涧县委、政府立足山区优势资源,成功培育烤烟、肉牛、茶叶、核桃四个产值上亿元的主导产业。其中“一县一品”红花大金元清香型烤烟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多次评为全国、全省烟叶生产先进县。南涧素有“茶叶之乡”的美称,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走在了全省前列,被列为全国茶叶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基地县。南涧无量山乌骨土鸡远近闻名,并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和云南六大名鸡之一。南涧是全国商品牛和云南省肉牛出口基地县及云南省泡核桃生产重点县,其肉牛养殖、泡核桃生产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以三七为主的中草药种植已成为南涧的一大新兴产业。如今,独具特色的“一片烟”、“一杯茶”、“一头牛”、“一个核桃”、“一只鸡”、“一棵药”已成为南涧的知名品牌。
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2003年3月,被文化部命为“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南涧彝族跳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南涧跳菜》音乐入选中国民歌博物馆藏音乐。南涧旅游资源丰富,可概括为“一山”(无量山)、“一水”(澜沧江水)、“一情”(彝族风情)、“两园”(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无量山万亩生态茶园)、“三寺”(碌摩山古寺、石洞古寺、白云古寺)、“八景”(百鸟朝凤、独树成林、北山偃月、土林奇观、太极风竹、高峡平湖、小湾风光、李文学就义遗址)等。
图为南涧“百鸟朝凤”景观之一
参考资料: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